余秋雨散文《都江堰》原文是什么?
人类总是缺乏自信,进进退退,走走停停,不断自我耗损,又不断地为耗损而再耗损。结果,仅仅多了一点自信的李冰,倒成了人们心中的神。离索桥东端不远的玉垒山麓,建有一座二王庙,祭祀李冰父子。人们在虔诚膜拜,膜拜自己同类中更像一点人的人。钟鼓钹磬,朝朝暮暮,重一声,轻一声,伴和着江涛轰鸣。李冰这样的人,是应该找个安静的地方好好纪念一下的,造个二王庙,也合民众心意。实实在在为民造福的人升格为神,神的世界也就会变得通情达理、平适可亲。中国宗教颇多世俗气息,因此,世俗人情也会染上宗教式的光斑。一来二去,都江堰倒成了连接两界的桥墩。到边远地区看傩戏,对许多内容不感兴趣,特别使我愉快的是,傩戏中的水神河伯,换成了灌县李冰。傩戏中的水神李冰比二王庙中的李冰活跃得多,民众围着他狂舞呐喊,祈求有无数个都江堰带来全国的风调雨顺,水土滋润。傩戏本来都以神话开头的,有了一个李冰,神话走向实际,幽深的精神天国,一下子贴近了大地,贴近了苍生。
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为什么?
" 拜水都江堰 问道青城山"是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在游览都江堰、青城山景区后留下的墨宝,被都江堰作为旅游宣传口号一直沿用至今。非常准确、传神地表达了都江堰市旅游资源特色和文化内涵,此次能荣获2017年度TC奖-旅游传播口号榜,应该也是必得的。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
都江堰市
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
西部的岷江
上,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是蜀郡
太守李冰
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
,由分水鱼嘴
、飞沙堰
、宝瓶口等部分
组成,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青城山,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自然遗产
,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余秋雨的《都江堰》?
在这篇散文中,作者描绘了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壮观,对李冰父子兴修水利,为民造福的举措作了高度评价和赞扬。 全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将都江堰与长城作对比;第二部分写都江堰的壮观;第三部分写为民造福的李冰父子;第四部分写横江索桥与二王庙。 开篇第一句话说:“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有江堰。”长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耳熟能详,而都江堰“卑处一隅”,知之识之者远不如长城。作者以人们熟知的伟大长城,在比较的骤然间,把读者的注意力集中到了他所要描绘的对象――都江堰上了。作为一句关键句,这是一句颇具见识的判断。因为有了都江堰,才有了天府之国;而天府之国每每在关键的时候,又为我们民族提供着庇护与濡养。因此,确有理由说,都江堰“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这是一个多么大气而又深邃的结论!值得一提的是,世上有无数的水利工程,而已经使用了2500年,前且现在仍在发挥巨大效用的,惟有都江堰。都江堰水利工程为天府之因带来了不尽福泽,李冰父子开凿都江堰真可谓功高泽荫万代。 作者对所游览过的景物描写具体、生动,如对都江堰水流的描写,先写声音,再写作者的感觉,然后再写水流翻卷咆哮的壮观,使读者有置身浩荡水流面前的感觉。 与一般的游记不同,本文作者不是单纯地描写自然景观而是立足现代,对历史上人物与事件进行审视,并作出纵横捭阖的评说,具有较强的思辨色彩,在人文感受方面能给读者以较大启迪。体会到了余秋雨先生,在游山玩水之中审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那种“人文山水”,那种中华文明的精髓!他不仅举长城与都江堰对比,还有李冰的治水“三字经”与“八字真言”直到20世纪仍是“水利工程的圭臬”与后于他的“厚厚典籍”松脆得无用之间对比,……而对“三神石人”李冰雕像的赞颂则是礼赞李冰父子的“独特的精神世界”了!诚如作者在《文化苦旅・自序》中所说的:“我发现自己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说明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因而,我们在读完《都江堰》后,极自然地在人文精神方面有了升华。 秋雨先生的心灵在历史长河中徜徉,遇英雄如遇故交知己,遇失落文人则探究其心路、心态。因而眼前之景,已非纯粹景观、言语之间,其人文精神已溶于其中。 文中修辞手法的使用贴切而又生动,尤其是对比手法。如作者评价都江堰的时候,一开始就与长城作对比,从而得出长城固然伟大,但“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的都江堰却更伟大的结论。在第三部分中,作者又将秦始皇筑长城的指令与李冰筑堰的指令相对比,从而显示两者的不同,颂扬了李冰的“智慧、仁慈、透明”。 文章语言洗炼,含义深,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