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关于【生死抉择】的散文、杂文推荐?
生死抉择生与死,一字之差,阴阳万里。死,瞧不起生,它认为:蝼蚁尚且偷生,何况人乎。好死不如赖活着,这是不变的权衡论,永恒的人生观。死,看到了一些言之凿凿的“豪情壮士”,在生与死的考验中,溶化了意志、冰解了思想、丢弃了理想、叛变了信念。只是为了一个生字,他们宁可苟活着从狗洞中爬出,匍伏在敌人的脚下;宁可出卖自己的同志,变卖自己的灵魂;宁可变节上级组织,亵渎虔诚的誓言;宁可玷污神圣的祖国,耻辱亲爱的母亲。死,把这些不耻归结于生的驱使,活的诱惑,它把生看做是罪恶的渊薮和狗苟蝇营的始作俑者。生,不这样认为。生,尊重人们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父母儿女、热爱伟大的祖国。它笃信,每个人都有理想、报负,都有爱的权力,生的选择。邓小平同志说过;“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爱我的祖国和人民。”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他们把生命和祖国、事业和理想揉合在一起,在奋斗中完善自我,于艰难竭蹶之中显示了生命的熠熠生辉。生,更多地看到了人们的无私和忘我,为了真理和信念,为了他人生的更好,活的愉快,在生死抉择面前,他们宁可抛头颅,洒热血,“赤条条来去无牵挂”“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洲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这是宋代爱国词人陆游的拳拳赤子之心。“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间。”这是明朝民族英雄于谦真情的直白和深沉的咏唱。革命家夏明翰在临刑时慷慨高歌“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抗日英雄吉鸿昌写道“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然后,他带着英雄的无奈,迎向了国民党的屠刀。匈牙利的爱国者裴多菲曾留下了一首震撼人心的千古绝唱“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够了,够了,我们还用激动颤抖的手再写吗?在为了真理勇于赴死的壮士面前,死,战栗了,发抖了。“我面对着死亡放声大笑,魔鬼的宫殿在笑声中动摇”的怒吼震天动地,死,狼狈地逃窜了。死,看到的只是那些软骨头,胆小鬼,而我们真正的英雄豪气万丈,他们含笑“在烈火中永生”。这,就是我们引为自豪,崇尚至极的生死抉择。
《心灵的选择》议论性散文怎么写?
人生是一条多岔的道路,太多太多的方向,太多太多的追求,于是便有坠落深渊的悔恨,迷失道路的悲愁;人生是宽阔的大海,太多太多的航向,太多太多的选择,于是便有惊涛骇浪的危险,搁浅沙滩的烦忧。 面对多重的选择,面对莫测的人生,有人踯躅不前,有人痛苦万分,却有更多的人仰天长笑,义无反顾,“留得青气满人间。” 汨罗江畔,走出了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带长铗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然后化作历史长河中一朵不朽的浪花。 浣花溪旁,屹立着杜甫:“穷年忧黎民,叹息肠内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从歌舞融融的梨园里,李白飘然而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面对凶狠的反动派,鲁迅奋笔疾书:“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人生的抉择重于泰山,而他们却选得从容,选得坦然。因为在他们的心中,有对国家、对人民、对正义、对真理的不屈的信念,坚定的理想,道路便在他们面前,一览无余地展开。 怀着对信义的向往,孟子选择了“舍生取义”;怀着对真理的追求,布鲁诺选择了“烈火中永生”;怀着对事业的执著,居里夫人选择了把美丽和生命奉献给不朽的科学;怀着对爱情的憧憬,林黛玉选择了“冷月葬花魂”的清高…… 汪国真在《热爱生命》中写道:“如果你选择了远方,那么便只顾风雨兼程;如果你选择了地平线,那么留给世界的便只有背影。”因为要实现报国的理想,革命者们都坚定地选择了“视死如归”,为要保持自身的高洁与不屈,许多文人墨客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寂寞。历史微笑着证明:这由理想作出的选择崇高而又不朽。 理想是风,牵引着生命的小船到达成功的彼岸;理想是雨,滋润着人生的大树结出累累硕果,理想是路标,指引着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作出无愧我心的选择。 如果你选择了高山,那么便无愧地做其中一块坚硬的岩石;如果你选择了海洋,那么便无愧地做其中一片洁白的浪花;如果你选择了蓝天,那么便无愧地做其中一朵飘逸的白云;如果你选择了森林,那么便无愧地做其中一片鲜嫩的绿叶。选择理想,开拓出属于自己的蓝天,就终会织出大放异彩的流霞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