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影评
我们在通识课上观看了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让我感触很深。因为电影特性把故事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不得不赞,所以我要以电影特性方面展开评论,其中包括电影结构、音乐效果、画质、摄影技巧等方面的评论。
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讲述的是1949年法国“池塘之底”学校的一些往事,该影片演绎了音乐对人的美好心灵塑造,表明人道思想在教化过程中的作用。导演在影片中开出了一剂救赎心灵的药方,这不是金钱,而是音乐艺术,呼吁音乐才是拯救心灵,重塑心灵,引领我们回家的归途。
描写老师和孩子们关系的影片很多,感人的也不少,在电影<放牛班的春天>里,辅读学校的孩子们被新来的学监兼音乐老师马修先生吸引,爱上了音乐爱上了合唱。事后我发现,观看这部电影的过程是一个纯私人事件。
我浏览了一些影评,大多数都提到了该部影片在题材上并没有什么新意,基本上看到开头就知道结局会怎样了。但虽说如此,我个人认为这部电影的拍摄技巧得到的效果是非常可观的。
该片的叙述是用一种比较生活化的手法,未见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情节,整个故事似乎就如山涧的清泉一般,在那位慈祥音乐老师的指间缓缓流淌出来,不知不觉中,一种温情的力量就默默地感染了你,虽然不会让你大笑,也不会感动的让你痛哭流涕,一切都是点到为止。我总以为,这样的表现手法是比较有生命力的,可以让人反复地琢磨其滋味,而不至于在大悲或大笑之后却对影片忘得一干二净。
影片的基本结构是从现实到回忆最后还是回到现实,开头和结尾运用于相同的叠化技巧,开头是从照片进去结尾部分从铁门拉出,结构十分工整。同时,也巧妙地实现了视点的转移。在影片的最后,撒落一地的写满歪斜字迹的纸飞机和窗口伸出的十几双快速挥动的小手,还有那首饱含深情的离别之曲则是对于像克莱蒙这样的好老师的深深谢意。电影是浪漫的,是理想化的,但是却是受欢迎的。
“音乐是心情的艺术,它直接针对着心情。” 值得欣赏的是在这部电影中音乐得到了最好的诠释。在这部影片中,那个默默无闻的音乐老师用最优美的音乐打动了那些在别人的眼中看来是问题少年的一群孩子,让他们的心灵得到了净化,也同时感染了我们。当孩子们用他们那干净的嗓音唱出动听的和声时,你仔细注视他们的眼神,都是那么清澈见底,都是那么圣洁。 另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该片的音乐,听起来很受用。
片中的音乐也是如此空灵。当男声高音独唱出来时,真觉的已经有一只手软软地捏住了你的心扉,歌词听不懂,但眼角也不知怎么的就湿润了。
故事情节在发生着,而孩子们在音乐的熏陶下都证明了自我价值的存在,连顽固保守的校长也找到了儿童时的乐趣,最后,师生之情也在美妙的音乐中得到了升华。该影片包含的童声合唱清澈透明。片子的后半部,马修和孩子之间所建立起来的互相信任和依赖,就随着音乐慢慢铺陈开来。所有的演员都是本色而单纯的,正符合影片简单干净的基调。
飞逝的欢笑和无法抑制的泪水都已成为过去,却永远不能被忘怀。如果是一段音乐、一首歌或是一组合唱连接起来这遥远的回声,那么它们打下的烙印就会更加深刻。可能是由于这个缘故,我对《放牛班的春天》这部影片越来越欣赏。
既然是怀旧影片,画面的设置上便呈现出古朴的气息。画质的好处反映在几个比较显著的特点。整部影片色调偏暗,从角色的服装打扮到室内光线,再到房间物件的搭配,基本以简陋和暗淡为主。为突出庄严朴素的学校,选用灰色布景。这一方面与“池塘之底.” 恶劣的环境有关,一方面则为营造泛黄的童年回忆打了最好的底色。
画质的细致体现在物体质感的不同层次上,教室班驳的强面,木质的课桌椅,石块的操场,雪白的纸飞机,每一样都因各自质感的突出而衬托出影片的主题,遥远的回忆就像那天倚靠的门框,或奔跑穿行而过的走廊,带着过去年月的厚重和特有木质气息卷上重来。
在本片中,物体质感发挥了不可取代的作用,从老式教室到服装布料,全面求证往事的真实性,带给观众丝丝入扣的感受。画质的另一特点,是人物肤色表现——肤色效果的呈现,粉嫩细致,增强了孩子们的天真摸样。大人的肤色表现比较真实自然,不失细腻。
影片的制作还是精雕细琢的。画面看起来很简单朴素,但细节的处理会显得很用心,让人看来简单而不寒酸,有种明朗清新的感觉。同样是作为一部大片,《放牛班的春天》中就丝毫不见好莱坞大片中那种用金钱营造出来完全是为了满足感官刺激的大场面、大气势,它就像一盘精心炮制出来的春天里绿油油的青菜一样,和好莱坞那种奢华的山珍海味相比,是另一种风味。
电影是视觉的艺术,情节积累到一定程度需要一种释放、一个突破口,而这种“释放”的编排呈现一方面就取决于视觉化程度的高低。本片选择了“漫天纸飞机”这一视觉意象,既是情感的宣泄,又诗意盎然。
《放牛班的春天》给了观众一个全新的师生之间情感印象,电影里面虽然包含了普遍的元素,但导演却用了一种温情的方式重新塑造了了这些人物和情节,让这部电影的每个片段都充满了简单温馨的爱,这种真正投入的感情恐怕才是本片取得成功的最主要因素。
影片本身没什么深刻的,也想不出更多的东西来写,如果最后要概括一下这部片子,那我想可以用以下六个字“简单、质朴、温情”。
《放牛班的春天》的意义不在于创新,恰在于回归:回归传统的叙事电影,追溯恒久不变的情感力量。在平易的叙事流程中、在真挚的情感积累中,尽显法兰西民族的风范和特有内涵。
我的成长路上没有任何艺术的启蒙教育,我出身于理工科家庭,母亲是个从不看电影不读书不听音乐的工人,初中时代是鬼混的三年,高中时间花在准备高考上,大学在医学院里度过。我不是文学爱好者,按某朋友的推理,我缺乏人文教养。如果今天的我对生活甚至艺术还存在一点欣赏的热情,那就是顾老师留下的礼物了。从这个意义上说,他改变了我的生活。音乐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生活,即使是最简单的音乐。它改变人的方式可以是惊人一致的,比如顾老师与马修老师。
大学时候我去过一次母校,那天顾老师不在。写这篇回忆时去google了一下,找不到他的任何记录,这说明顾老师已经很老了,落后于这个时代了,也说明他日后没有扬名立万。我不知道我的大多数同学散落在哪里,估计没人成为音乐家。
看完影片,我个人认为:本影片的电影特性不是刻意地去诠释故事的情感,而是故事裸露地摆在我们面前,显得那么真实,那么亲切。我起初被学校的教育方式所震惊,后来春风化雨式的教育方式的萌生又让我看到了希望。可是,我们又能做什么呢,现实的残酷永远不会彻底泯灭。那让我们凭借艺术的眼光,拿电影特性的角度去欣赏《放牛班的春天》,体会一下春风拂面的温暖和煦,让心灵跟着孩子纯净的天籁之音飞越于体制之上,暂时体会一下自由的感觉,同时期盼着将来的改变。
借着期刊上有这么一句话:
其实生活中有很多简单的快乐,生命中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它的美丽:只要你心中有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