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到了节日,我们都回奶奶家团聚。
端午节,爸爸妈妈带我来到奶奶。跟往年一样,桌子上摆了好几盆料,有糯米、红枣、红豆沙,绿油油的粽叶和白色的棉线。奶奶正在细心地包着粽子呢!有好几次,妈妈劝奶奶不要包粽子,想吃什么味的去超市买。奶奶却总是摇摇头,说:“味儿不一样。”
我去问奶奶:“我能包一个粽子吗?”奶奶笑呵呵地说:“当然可以啊!”奶奶就是这样,对我的要求有求必应。
我模仿着奶奶的样子,拿起两张用水泡过的粽叶,围着手指转了几圈。一点也不费劲,长长的粽叶就变成了一个圆形的立体三角形。叶子中间的空儿,正好用来放糯米奶奶往小漏斗里放了一勺糯米,再用手按一下,奶奶说这样压实包的粽子不会露馅。
我也照着奶奶的方法做,可是总有一两粒米小漏斗跳下来,调皮地跳几下,落在桌子上。桌子上零星散落着米粒,虽是初夏,我急得冒汗了,粽叶分明是我做对。堵了这边,那边又漏了几粒米,整个人手忙脚乱。“奶奶,你怎么轻轻松松的就装满了呢?”我疑惑不解地看着奶奶。
奶奶笑了,不紧不慢地说:“你看,是你的粽叶没有包好。乍一看和我的一样,其实下面有一个小洞。你一装米,它就往外漏。当然装不满。”我往下一看,大吃一惊,粽叶的底部真的有一个小洞。
奶奶手把手教我,尽量叶子之间不留缝隙,把粽叶包紧蔡能不漏米。我用手紧紧握住粽叶,一直保持它的形状。我照着奶奶的样子小心翼翼地把米倒入小漏斗,把前面预留的粽叶用力盖过来。这样粽子两边就会有两个漂亮的尖角。把多余的粽叶压实铺平,用棉线多系几圈,打结,一个漂亮的粽子就诞生了。
我包的粽子总是奇形怪状,要不是奶奶帮忙,我根本捆扎不起来。我却如视珍宝,大概就是古人说的“敝帚自珍”吧。再看看奶奶包的粽子,一个个小巧玲珑,四角规规矩矩地立在桌子上。
粽子上锅了,奶奶说,粽子煮的时间要长一些,要不然外面的米熟了,里面的米还是生的。看看表,已经一个小时了。奶奶说还不行,粽子煮两个小时,才能软糯好吃,得沉住气。掀开锅盖,锅里冒出一大团白色的水汽,粽子要出锅了,我急切地查看我包的那几个粽子。我包的粽子已经裂开了,露出了雪白的糯米好像在呲着牙对我大笑。解开白色的棉线,一层层打开粽叶。每剥一层,就多了一份期待。煮熟的糯米变得晶莹剔透。粽香扑鼻而来,我尝了一口,味道还挺不错的。
吃着香喷喷的粽子,奶奶的话匣子就打开了。听奶奶说:秦国率兵攻破了楚国的都城郢,已经被流放的屈原伤心欲绝,自投殉国。老百姓缅怀爱国的屈原,为了不让水里的鱼虾吃掉他的身体,人们自发的把糯米团成团投入江中,抛给鱼吃,在水中的屈原就安全了。
我回味着奶奶的话,今天的粽子“味儿不一样。”同样的糯米,同样的红枣,哪里不一样呢?大概和屈原的追问有关吧,70岁的白发老人那么决绝地跳入滚滚汨罗江。他对楚国的爱是如此之深,如此之切,闪耀着动人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