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有一位小亲戚叫“六一”,他是锡伯族。今天是周六,妈妈说六一一家邀请我们晚上去家里做客,我和妈妈带上礼物一起去六一家走亲戚。
我在新博做义务讲解员时,就知道锡伯族是一个西迁民族,千里迢迢来新疆屯垦戍边。最有趣的是关于“喜利妈妈”的习俗。我一边走一边问妈妈,“妈妈,你说六一家是不是也有挂有小弓箭的长绳呢?”妈妈笑了,“六一居住在城市,当然不会在房梁上系‘喜利妈妈’绳。不过今天,我们能够品尝到正宗的锡伯族美食。”一听美食,我肚子真有些饿了。
一进六一家,明亮的灯光,干净整洁的房间,准备好的水果和干果,这一切让我感受到家的温馨,就像回到自己家一样。六一一家热情招呼我们进屋。不到七岁的六一活泼可爱,大方地叫“阿姨好!姐姐好!”跑前跑后。我想到自己小时候的样子,来了客人也是活跃,总想要表现一下。
随后,六一的姥姥和妈妈去厨房里忙起来,我跟妈妈也去帮忙。炉灶上放着一个平底锅,姥姥在擀面饼,说是给我们做锡伯大饼。只见奶奶把擀好的面饼放入平底锅。面饼在温火的作用下,发生了神奇的变化,面饼鼓起了泡,气泡像吹气球一样,一个挨着一个,慢慢变大。妈妈饶有兴致地问奶奶,锡伯大饼和我们常吃的饼的区别。奶奶说:“我们锡伯族人不吃隔日饼,现烤现吃。大饼不厚,是用发好的酵面做的。城里锅小,在察县,我们烙饼的锅大,饼就大很多。”奶奶示意我和妈妈走近锅边,“你看,这饼上的大花纹我们叫‘天’,另一面是小花纹,叫‘地’。”说话间,姥姥用手将面饼向左、右各旋转三次,再快速翻面,反面朝上,反面也有气泡,要小一些,气泡微微发黄。大饼经过三翻九转就被姥姥徒手放到盘里了。她转身又放入一个擀好的面饼。
我看得目瞪口呆,“姥姥,手不会被烫着吗?”姥姥伸出双手给我看,“不会,奶奶做了几十年大饼了!”站在一边的阿姨告诉我们,她小时候就开始吃姥姥做的锡伯大饼。锡伯大饼作为锡伯族人日常主食的一部分,就像汉族人的米饭,维吾尔族的馕一样,一日三餐平常至极。
姥姥一边烙饼一边把饼切成三角形摆在盘子里,切之前,她仔细看面饼上的花纹。原来,锡伯大饼在摆放上也很有讲究,必须天压地,也就是大花(天)朝上,小花(地)朝下,寓意天地不可颠倒。
我跟妈妈学着奶奶的样子也做了一个锡伯大饼,不过翻饼的技术活还是奶奶来做了。
一盘盘菜端上来,当然还有锡伯大饼,搭配锡伯大饼的辣椒酱和花花菜,最后端上桌的是一盆萨斯肯。“萨斯肯”是锡伯族传统风味的炖菜。由牛肉、土豆、白菜、干豆角、胡萝卜等食材先炒后炖,最后配些青、红辣椒点缀。阿姨把大饼卷上花花菜递给我,我咬了一口,真是松软清香,我一连吃了好几块。
席间,爷爷给我们讲起跟萨斯肯这道美食有关的锡伯族西迁历史。两百多年前,几千人锡伯族在没有火车,汽车这样的交通工具,从沈阳启程,用了一年零五个月达到新疆,在这里屯垦戍边,建设新疆。为了纪念西迁壮举,出发的这一天就定为“西迁节。”而萨斯肯也是在节日里必定要做的一道美食。
那一天,我们两家人聊到很晚,我也吃得很饱。锡伯族美食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更让我难忘的是锡伯民族无怨无悔地来到新疆为祖国屯垦戍边,并永远保持这种坚毅的民族精神,就像锡伯大饼那样,心中装着天、装着地,世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