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曾说过:“生活中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生活中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在此,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对读书的一点认识。
我将我对读书的理解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好读书”。我一直认为,不爱读书的人,他的人生就少了一半的乐趣。以前常听到人们把自己称为“书虫”来表达自己对读书的热爱,可我不太赞同。若论起我与读书的关系,我认为我是一条小鱼,而书便是我赖以生存的汪洋大海,有了书,我便如鱼得水。有一次,放学路上和同学闲聊,她问我:“你平时没事儿习惯干什么?”我想都没想,就回答“读书”。她显得有些惊讶,也有些佩服,说:“那真好,可我就不太喜欢读书。”我正要说什么,她忽然淡淡的问了我一句:“为什么要读书?读书有什么用?”我楞了一下,张嘴想说什么,却突然意识到自己不知道该说什么,只好低下了头。是啊,我们为什么要读书?读书有什么用呢?
为什么要读书?纵观历史,那些品德高尚、名垂青史、学问精深、受人景仰的人,都是爱读书,并且读过很多书的人。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我们成功的基石。读书的人不一定都会有所成就,但有所成就的人一定都喜欢读书。如果你想在人生中有所成就,读书是最好的途径。
读书有什么用?读书是一种享受。拿到一本书,我会享受阅读前的期待与兴奋,翻开一本书,我会享受在情节中沉浸,在故事中遨游的畅快与过瘾。合上一本书,我会享受故事结束的惆怅与收获道理的满足。读书帮助我们求知,读书帮助我们明理、立志。一百多年前,多少青年志士面对国家的破碎、民族的危亡悲痛不已、愤慨不已,中国的出路在哪里?救亡图存的方法在哪里?他们满腔怒火,又满心疑虑。他们一头扎进书中,想从书本中寻找答案。《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出现在中国,他们才看到了光明的火种,并发出了光明的召唤:“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1921年南湖游船上,这颗火种终于被点燃。在书中,我们可以收获知识,明理立志。有些道理我们无法从生活中得到,或是无法快速从生活中得到,那么最便捷的方法就是从书籍中获得。
第二个层次是“会读书”。读书要看兴趣。记得我很小的时候,第一次被父母带到图书馆,面对偌大的阅览室与成千上万本书籍,我有些手足无措,但父母没有规定我需要读什么书,而是鼓励我去寻找自己喜欢的书。最终,我一路摸索到自己喜欢的童话类书架前,取下书,沉浸其中,从此开始了我的读书之旅。读书应该成为一种乐趣,直到今天,我读书依旧很杂,不拘泥于某一类,而是喜欢五花八门的杂式读书。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武侠科幻,小说散文,唐诗宋词……这些门类的书籍我都略有涉猎。我喜欢在晴朗的清晨翻开一本小说,感受其中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和交织的爱恨情仇。喜欢在宁静的午后翻开一本散文,感受。其中散漫的文字与优美的语句。喜欢在漆黑的深夜,点一盏孤灯,翻开一本唐诗宋词,感受“书似青山常乱叠,灯如红豆最相思”的平仄美与韵律美。对书的需求是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心境的成熟而不断变化的,就像小时候我喜欢读《格林童话》,而现在的我却喜欢《文化苦旅》、《人类简史》。我不再痴迷于想象的瑰丽温馨,而更想要追求思想的深刻厚重。读书对你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你可能一时半会儿察觉不到,但读的书越多,时间越久,它便会在你的言谈言谈举止、思想认知中体现出来,所以要多读书,提升素质,开阔视野,涵养品格。
第三个层次是“常读书”。古人为读书总结出了“三上”即马上、枕上、厕上。我要说的是,阅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什么时间都可以读。阅读应该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也应该成为你人生的一部分。
最后,如果你还想问读书是为了什么?我想用北宋大家张载的名句回答:“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也是我要秉持践行的一声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