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题记
一千五百多年的沉默;一千五百多年的时光流逝;一千五百多年的时代变迁,可他的智慧却一直让人们“臣服”。因为他的智慧像远山的星光,如此的灿烂,却又触摸不到。他——就是诸葛亮。
倘若拨开披在诸葛亮身上层层华丽的外衣与耀眼夺目的光彩,平心静气地审读三国时代那段历史,你就会发现一个更加真实的诸葛亮!做为谋士、师爷、军师、丞相的诸葛亮,为辅佐刘备,在血雨腥风中打出了三足鼎立的天下,建立了蜀国,战功赫赫,可谓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你若细读史书,就可发现诸葛亮也并非为百战必胜的常胜军师,战略与战术失误比比皆是:千百年来被人们击节赞赏、每每称道的那场空城计之战,实际上是一场战略上重大失误、战术上侥幸取胜的战争范例,倘若司马懿识破诸葛亮的空城计真相,引大军杀入城中,诸葛亮也就做了刀下之鬼或沦为魏军的俘虏。空城计之战,是诸葛亮失算而又迫不得已而为之的一招险棋。失街亭挥泪斩马谡,则又是诸葛亮的又一次重大失误;六出祁山,六次北伐中原之战,皆无功而返,排除天时地利等不利因素,做为三军统帅的诸葛亮,其失误是显而易见的!诸葛亮一生中最大的失败,当数蜀国的彻底灭亡。刘禅的被俘、蜀国的灭亡,虽然是在诸葛亮死后发生的历史事件,但生前常以相父自居的诸葛亮,是难辞之咎的,应付有相当责任的!我们不禁思索责问,蜀国当初拥有诸葛亮这样神机妙算、杰出的丞相兼军师、和几十万精兵良将,为何没能完成一统天下的宏愿,最终反到落了个国破家亡的悲剧结果呢?
但即便是这样,我依然崇拜他、喜欢他。从《隆中对》我们看到诸葛亮有智藏于一生。在刘备还未知道他的时候,他只是一介平民。可他对当时政治、经济、军事等国家事情了如指掌,也许他对自己终究有一天会被“挖掘”而出早有预料,也许他不得而知。看天时,看地利,王朝兴旺与衰败,他不希望为了一些“庸碌”的人为他奉献了自己的智慧,出谋划策的赢得江山。于是隐藏深山当中,像一条卧龙,不跃则已,一跃则飞出千丈。如果他没有志向,没有希望为王朝兴衰做一份努力,也不会当刘备“三顾茅庐”,为他肯放下身份屈求时而答应出山助刘备一臂之力。他从分析时局当前形势来分析刘备出军的赢率,然后综观全局,由曹操到孙权,次及荆州、益州。确定策略,先建立根据地,再谋北划策。诸葛亮的卓越见识深得可叹。在刘备去世之后他助位刘禅在北取中原之时,一封《出师表》看到了他的忠诚,在这封信中他向后主提出了“广开言路,执法公平,亲贤远佞。”全篇贯于“情”于“理”,以情而感人,以理而让人信服。他为了说明亲贤远佞的利弊,以先汉的后汉为前车之鉴,以先帝叹息桓、灵二帝昏庸误国为告诫。理说得明,语不用重,既偱偱诱导,又没有失君臣的尊卑。所以以形势使对方震撼,又以情感使人感人,并以教之。他的智慧何人能及。他,是智中的大智者。
诸葛亮为了蜀国鞠躬尽瘁,仅仅是因为刘备对你的尊重和他那三天的苦苦等待。为了辅佐刘备,诸葛亮将自己的智谋才华都奉献给了他……
初出茅庐时的诸葛亮,火烧博望坡,仅凭着军中三千人马,就烧得曹操大败而归。接着火烧新野,一把大火,继续就将曹兵烧得狼狈不堪。第三把火就是火烧赤壁,诸葛亮巧妙地利用了东风,一把火就将曹操百万雄军烧得兵败如山倒。上面说的这三把火,一把比一把烧的热闹,诸葛亮也就是靠了这三把火,烧出了气势,也烧出了刘备阵营上上下下对他的普遍尊重。
智夺荆州时的诸葛亮,得知周瑜正在攻打南郡,只是在一旁等候,看准时机,便不费气力夺得荆州,气得周瑜直吐血。玄德取妻时的诸葛亮,明知其中有诈,却只让赵云陪同刘备一同前去关东,去前,你给了赵云三个锦囊,就保得刘备安全归来,使得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周瑜讨要荆州时诸葛亮,得知周瑜心中不服,即将率兵攻打刘备,于是便略施小计,打败周瑜,结果这三气周瑜就把周瑜给气死了。临死前,周瑜口吐鲜血,死前叹了口气说:“既生瑜,何生亮!”连叫数声而亡。
白帝城托孤时的诸葛亮,明知刘禅不是个当皇帝的料子,况且你在军中早已深得民心,把刘禅给废了根本不成问题,然后自己当皇帝。可你偏要辅佐刘禅,完全没有一点自己当皇帝的意思。此时的诸葛亮明明就可以夺权,可是他就是这么固执,一直辅佐刘禅到死为止。你这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或许是因为刘备那三天的苦苦等待,或许是因为刘备的自己的器重,对自己的尊重,或许是因为这承诺多年的诺言……
流年的岁月磨不去他在世的功绩,那个智慧聚于一生的人,那个智慧超群的人。不管是曾经还是今天再往末世,改不了的事实:人们永远敬重他的满腹经文,崇拜他的大智大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