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浙江绍兴会稽县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作品不计其数。
我第一个想到的便是他的《朝花夕拾》。
这本书,一开始吸引我的是它的书名。《朝花夕拾》,正同于它另类的名字一样,这本脍炙人口的旷世巨作,是鲁迅先生在风烛残年的岁月里写下的。“朝花夕拾”字面意思很好理解:清晨绽放的鲜花因为晨曦显得更加娇嫩,到了夕阳西下时去采摘,失去了刚盛开时的娇艳与芳菲,晚霞的照射却使它平添了一丝丝风韵,那若有若无的清香在风的导送下,让人浮想联翩。另一层意思就是:老了,再回味起童年的点滴,心中还是会有当初的味道,想来还别有滋味。像是在尝一道菜肴,细细咀嚼,品尝幼年时童真的味道,留在心头,慢慢漾开。
初读鲁迅先生的书,就像在品尝一杯淡雅的茶,开始可能会觉得平平无奇,但回味后唇齿之间都萦绕着香气。
如《二十四孝图》中那些“孝子”的事。他认为二十四孝图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他从自己小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他本人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
父亲生病就医的事。细读下来并不是只有故事这么简单,更多的是想透过故事来揭露社会,揭露出那样一个“人”吃“人”的社会,他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使大众清醒。
站在这样的一个和平年代去看战争年代的鲁迅,去看他的《朝花夕拾》,我觉得这书中充满无奈。就算是站在那个时候的角度去看,也会有一种深沉的压迫感。
即便这样,鲁迅先生却没有放弃,从《朝花夕拾》我看到更多的是信念。一种坚信着中国能够站立起来的信念。回想过去,也许会有那些恶象,会有那些在封建礼教中挣扎的人们,但这一切必然会过去,在那样的时代写出那样书的人必定有着坚定的信念。
和平年代的我们也需要这样一种信念。人,只要有一种信念,有所追求,什么艰苦都能忍受,什么环境也都能适应。
《朝花夕拾》所带给我的启迪很多,希望它也能带给其他人更多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