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性气候的厦门美丽温馨,妩媚灵秀,长年如春,到处飞红流翠,莺歌燕舞。这与其他内陆城市相比,无疑是一处桃花源。我常去的自然是那声名远播的鼓浪屿。我喜爱鼓浪屿,特别喜爱它那恬静的小巷。这倒不是因为“故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而是因为漫步小巷中,你便彻底置身于一个奇妙的音乐世界里,古典的、流行的,各种风格的,你会为自己不能长久地驻足而感到惋惜,你会相信这世间确实有奇迹的存在。
厦门人热爱音乐,虽不及欧洲人对足球近乎疯狂的程度,厦门人对音乐的感情像涓涓细流,深远而悠长。
鼓浪屿就有“琴岛”的美誉,这也许跟它的历史有关系。元末,鼓浪屿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渔村,明末,收台英雄郑成功操练水师,屯兵于此。鸦片战争后,厦门成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而后又沦为了“万国租借地”。西方的音乐艺术就在这时传入了厦门。在西方音乐艺术的熏陶下,厦门人也渐渐开始关注音乐,喜爱音乐。据说,岛上平均每户居民就拥有一架钢琴。
徘徊于鼓浪屿的巷子间,用心投入,舒伯特的抒情,李斯特的浪漫,瓦格纳的激情,你会为音乐的光芒而感动,而流泪,厦门人就充分利用了古典音乐的这一魅力,紧张的工作学习之余,坐在钢琴前,让手指在黑白键上得到松弛。不会弹琴也没关系,置身于小巷中,用心倾听,便也拥有了一片心灵的圣地,一方心灵的绿洲。
过了这条巷子,转入下一条小巷,或许对刚才的古典音乐还意犹未尽,眼前又被另一种音乐形式所替代。超动感的快节奏音乐加快了你的心跳。仔细聆听,怎么听不懂?原来是“日朝寒流”。当然也有抒情的流行音乐,大陆的,港台的,总之应有尽有,你还以为是“星”们在开演唱会呢!流行音乐光顾鼓浪屿,这不能不又跟历史扯上关系。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厦门成了经济特区,对外交往日益频繁,对新鲜事物也更为敏感。流行音乐已成了厦门青少年的最爱,外来的歌星顺其自然地成了他们追逐的偶像。流行音乐并不都是粗俗的,要看你如何挑选和品味,厦门人就懂得这一点,他们对流行音乐作品的选择是很讲究的,一般都应有丰富的内涵,以至于在痛苦时得到抚慰,消沉时得到振作,失败时得到勇气。
巷子总有尽头。只见一块空地,几把椅子,一群人,像在唱戏。走近才发现,是“土生土长”的音乐形式南音。南音又称南乐,南管,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以其古雅、婉转、柔美的行腔,特殊的音阶,严整的曲式以及带有汉语古音的闽南方言唱词,闪耀出民族音乐的奇光异彩。演唱者上有七八十岁的老人,下有十来岁的姑娘,围观的人数也相当多。可见,厦门人对本土的音乐也饶有兴趣,甚至还颇有研究呢!也难怪,厦门人对厦门似乎有一种特别深的感情,一提到自己是厦门人总显得很自豪,当然对于土生土长的“南音”也要格外重视。但厦门人也并不是带着一种延续民族文化的厚重的使命感来表演、欣赏南音的。茶余饭后,听听带有闽南特色的民间小调,使心灵的激流得到沉淀,这是厦门人最好的思索生活的方式,因为听到的是古朴,是纯真,世界的沧桑多变也便不以为然了。因此,南音有较广的群众基础,至今仍扎根于厦门群众之中。
优美的旋律夹着现代化特有的声音,在鼓浪屿上空回荡,在特区上空回荡……
可以说,音乐已成了厦门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朋友的聚会聊天上茶馆,有音乐;情侣们的约会在酒吧,有音乐;上书店博览古今,有音乐;到商场购物,有音乐。音乐在这座美丽的城市中真是时时在,处处在。
因此,厦门人似乎更懂得品味生活。挤公车时千万别忘了带上随声听,吃饭别忘了放CD,来到“白米加音乐”,甚至上厕所时还不忘带上收音机。也许音乐就是厦门人能够想象的尘世生活最美妙的一种存在吧!有人说,厦门人的生活是有品味的,其实也就是音乐作用的结果。
厦门人似乎都挺心平气和。邻里之间,同事之间不会为了一两点小事而争执,这又不能不归功于音乐的力量。音乐抵御了嘈杂与喧闹,隔绝了世界的纷乱,它时时刻刻陶冶着厦门人的情操。故还有人说,厦门人是高素质的。
厦门人还易于满足。其实道理很简单,当你失意时,音乐抚平你心灵的创伤;当你忧愁时,音乐化解你的烦恼;当你彷徨时,音乐开启你紧闭的心扉。在音乐的感染下,在这温馨城市的笼罩下,还有什么不满足呢?
厦门人偏爱音乐,音乐也着迷于厦门。第二届钢琴“金钟奖”的圆满闭幕,第四届柴可夫斯基国际青少年音乐比赛的顺利进行,一年中两次国际音乐盛事光临了厦门,这不能不证明“音乐之岛”、“钢琴之乡”的名副其实,同时也是厦门人对音乐的热爱和付出得以的最好回报。
厦门不能没有音乐;厦门本身就是一种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