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见识繁华的世界,熊培云从江南小村走向他心中的天堂现代都市巴黎,然而留学五年之后,他写下《一个村庄里的中国》一书,扉页唯一的话是“没有故乡的人寻找天堂,有故乡的人回归故乡”。他说故乡“是一个有大地山川,有星空,有树木森林的地方,大自然的哺育让我自由自在地成长”。在他心中,故乡的自然之美已远胜于巴黎城里现代科技造就的流光溢彩。
科技改变了世界,使人类的力量日益强大,使人们的生活日益便利,但同时它也将世界格式化为整齐划一的“地球村”,原本各有特色的地方丧失了独特性与活性。高楼大厦使每个城市都面目模糊,白炽灯如一门世界通用的语言,使城市的夜色千篇一律。这种人造之美如何比得上星汉灿烂的自然之美呢?独一无二之美值得珍重,纵使霓虹灯有万千色彩,它也是虚幻的,缺乏月色和星光的那种自然、真切。在《711号园》中,作家阎连科记述了他在北京郊区的房子被强拆的经历,他告诉拆迁队,宁可少要补偿款,也要保住院中的一片花木,“于是在轰隆隆的挖掘机声中,早已开过花的玉兰、丁香,还有现在火红的石榴树,相安无事”。在作者看来,房子推倒了可以重建,但花草树木则是不可复制的鲜活生命。比起钢筋水泥的新家,旧花园更像温情脉脉的归宿,使作者不愿离开。
比起科技产品,自然之美是有温度的,可以传递最真挚动人的情感。耕作了一晌午的农人,最期盼的莫过于站在田埂上,远远看到家的地方升起的袅袅炊烟。也许他们从未用过苹果手机,但那一缕带着泥土清香的炊烟足以抵偿半日的辛劳。现代科技的确减轻了家务负担,卫生、便捷的电饭煲将逐渐取代炊烟袅袅的土锅,却也少了那份温馨的家园气息。如韩少功在《山之想》中所写,“总有一天,在工业化与商业化的大潮激荡之处,人们终究会猛醒过来,终究会明白绿遍天涯的大地是我们的生命之源,比任何东西都重要得多”。
诗人骆一禾在《月亮》中写道:“只有月亮,在门边向着那健康的丛林,为我们谢罪。”而在月亮本身也即将被城市的霓虹和灯火所驱逐的今天,我们是否应该警醒,不要等到自然之美无处寻觅之时才悔不当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