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位现当代文学的名师,也是一位知名作家。自然而然,关于回忆他和赞美他的文章也就不可计数。或许,这篇文章只是大海无数浪花中的其中一小朵,瞬间即逝,但涛声依旧响盈在我生命的每一段旅途中,教我如何成长。
在没有上他的课前,对于他的各种传说早有耳闻。一个很有个性的同学对我说:“我倒想看看他是不是真的如传闻中的那么神奇,我们可不要被他身上的光芒给蒙晕了。”于是我们带着极大的好奇心听完了他的第一节课,结果,是真的晕了。不是给他的光芒给蒙晕了,而是不知所云。深刻的思想,开阔的眼界,富有严密逻辑的语言,使我们如在森林中迷路的小孩,找不到方向。当有同学在课堂上提出这个迷惑时,他很温和地笑了笑:“这很正常。第一次听我的课,最快进入状态也要等到三节课以后。”台下一片哗然。
他上课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不会按照课本的章节按部就班,而是站在一个更高的高度,从人类历史发展的层面看问题,进而探讨人的内心世界,追求人性化。对于一些历史问题,他极其认真和严肃,除了承认书本中的一些合理观点外,更重要的是他还找来很多相关的文献资料,揭开蒙在历史背后的层层面纱,还原事情真实的一面。我常常感叹:这些观点和评说在课本中真是难觅踪影!但他也常对我们说:“作为大学生,最重要的是要有独立的思想和人格,我所说的也未必正确,你们要形成自己的独立观点。”听他的课,是“快乐并痛苦着”,因为听他的课是一种享受。你会为他的激情澎湃的语言所感染,为他的严谨思维所叹服,为他的良知和正义所呐喊认同。但是,课后却是“痛苦”的。因为他的课程内容庞大,思维节奏快,很难在课堂上做完整的笔记,而他要求把课堂笔记作为期末考察的一个内容。所以,我们就要用mp3录下课堂的内容,课后再听录音整理笔记。这是一个繁琐而漫长的过程。刚开始时,同学们怨声一片。他一脸认真地说:“学习本身就是一个痛苦的过程,而且以后你们还要面对更大的挑战和困难,如果你们面对这点困难就退缩了,那以后怎么在社会上生存?”所以,我们一直坚持了下来。一学期后,我发现我的听说写和思维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现在回想起来,每次上课前,同学们纷纷拿着自己的mp3像小山似的叠在讲台上,恍如开记者招待会,那是一道多么独特的风景线!
期末将至,眼看就要和他分离,而且得知他不再教授本科生的现代当文学专业的课程时,心中有一种若有所失的怅惘。于是连夜趴在窗户边的书桌上,浴着淡淡的黄色灯光,在35万字的笔记前写了一封信给老师,名为《生命的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