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神州名山。199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遣产名录。人间仙境般的黄山自古就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美誉。
9月,正是秋高气爽的时节,我们从西安乘车前往黄山游览。11日中午从西安出发于12日早上到芜湖下车,改乘大巴车去黄山。由于我们在火车上睡了一夜,所以在大巴车上大家相互聊聊、望外看看。看到古徽州古色古香的建筑,白墙黑瓦,江南水乡,牌楼林立,这就是古徽州的靓影啊。大家聊着,不觉我们就来到了黄山脚下。
我们在黄山脚下吃了中午饭带上了吃的喝的就开始从北面登山,北面距离总共有7.5公里,坡度较小,山势不算陡峭,每走一段时间就坐下来稍微休息片刻再行,一步一景,有爬山不看景,看景不爬山之说。我们30多人中,有的2个多小时就爬了上去,也有的用了3个小时,总算爬上去了,在黄山云谷游人中心汇合了,这时,大家都是汗流浃背,风吹过来,身上就有了凉意,大家赶紧穿上在山下准备好的外套,相互进行了拍照留影。随后,我们沿路观看了黑虎松、连理松、竖琴松、探海松等形态各异,生动形象,更有许多无名松让我们连连称奇。这里有猴子观海,梦笔生花两大著名景观,北海宾馆就座落在这里。晚上,我们就在北海宾馆入住了。酒店预告指数中标明“明天日出指数50%,日出时间是5:50”,这让我们这些人都想去撞撞运气看日出,明天是否能看到日出呢?
一下午的登山,大家累得筋疲力尽,睡前,我们十几个男同志在北海宾馆前喝了一些从山下带去的“红星”二锅头,回去后,倒头就睡着了,十二人住在一间,此起彼伏的鼾声相互间谁也听不见了。
原定于四点起床,四点半出发去光明顶看日出,由于入睡的早,加上大家第一次来黄山,心情特别激动,三点多的时候,大家几乎都起来了,洗刷完毕,草草吃了些自己带来的食品,开始背上包,取出小手电筒,排着长队向光明顶进发。一路往上,走一段就要停在台阶上休息一会。气温倒不似想象中的冷,十来分钟之后,外套就穿不住了,脱掉才觉得舒服。就这样一直不停地行进,一个多小时后,天色渐渐地变亮了,抬头望东方,天边已经有了一抹淡淡的红晕。五点多,我们到达了光明顶,发现那里人已经很多,想要找个好的看日出的位置不容易,而大量的人群还在往上涌。云雾很蒙重,蒙蒙的一片罩着,这时,才感到一阵阵的寒冷,刚才那急行军般的赶路,汗水浸湿的衣衫处格外的寒冷,我们就穿上雨披在光明顶上等日出。心里还在想这50%的日出指数,太阳会馈赠给我们它的光芒吗?等候的人群中一次次的翻起,太阳就象是通晓了大家的心情似的,让大家在极度盼望,我们在热切期望中等待,可是不大一会,云雾上来了,日出的景象我们没有能看到,大家真的感到了失望。6点多。太阳才从云雾中出现,我们虽然没有看到日出缓缓升起的景象,但也拍到了几张太阳穿过云雾的照片。
我们带着遗憾离开了光明顶,通过一线天就来到了百步云梯下面,那里有一处观景台,往回看,可以看到一些所谓的景点:老僧入定(也叫猪八戒写情书)、老鼠偷油、鳌鱼吃螺蛳等。对于这些似像非像的石头我没有太大兴趣,略略地将它们收录进了相机中。于是就开始向上爬百步云梯了,电影《小花》中刘晓庆抬担架的地方就在此处。在望前走,绕过几个弯,就来到了玉屏楼。玉屏楼,又称文殊院。古语有云:“不到文殊院,没见黄山面”,可见其地位之重。站在这里四周相望,真是“会当凌绝顶,一揽众山小。”这大山真是雄峻瑰奇,奇中见雄、奇中藏幽、奇中怀秀、奇中有险。玉屏楼最有名的当然要数那棵迎客松了,只见她顶冠平铺,满身葱绿,青翠欲滴。树干约三米处横生一长枝,似向过往游人招手致意,雍容大度,姿态优美。是黄山的标志性景观。黄山松的杰出代表,可以称是华夏第一松。因为她的名气实在太大,拍照的人也奇多无比,我们在那排了好长时间的队才拍下了几张迎客松的照片。另外,玉屏楼也有大量的石刻,有“江山如此多娇”、“一览众山小、刻削千仞”等,琳琅满目,为书法和石刻艺术精萃。
从玉屏楼望下走,要么坐索道下来,要么就是走下来,在慈光阁汇集。我们三十多人,只有小部分人选择了走下来。我随着大部分人乘坐索道而下,来到了慈光阁。慈光阁始建于明代,曾是徽、宣两州禅林之首。现在的慈光阁已经辟为黄山博物馆,匾额为董必武所书。慈光阁的右前方,座落一块刻有“中国黄山世界地质公园”的巨石。从慈光阁下来就到了著名的人字瀑布,一块巨石,上书四个大字“大好河山”。飞瀑流泉,遇石分开,人字型飞流而下,旁立书“大好河山”,一字一景,相得益彰。在望前走就是温泉宾馆,从这里坐车就离开了黄山。
黄山可以说无峰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着称于世。没上黄山的人向往黄山,上了黄山的人更留恋黄山。它会使你高兴而来,满意而归。
黄山独特的花岗岩峰林,遍布的峰壑,千姿百态的黄山松,惟妙惟肖的怪石,变幻莫测的云海,构成了黄山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巨幅画卷,赋予了黄山的艺术魅力,塑造了黄山永恒的灵性、神奇的风采。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说过“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