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要相信一见钟情,尽管不能奢求;也有一些所谓“过来人”却忠告年轻人:不要相信一见钟情,爱情必须扎根于现实。在《红楼梦》中,当贾宝玉初见林黛玉时便情不自禁的说“这个妹妹,我在哪儿见过。”林黛玉也甚感诧异于宝玉的面熟万分。在小说中他们是冤家,是要偿还前世的情债,因而有一见如故的感觉。当然,前尘和后世只是一个美丽而动听的借口或谎言罢了,不可轻信。可是在现实生活中,男女初次见面便似曾相识的现象却是真实存在的,并成为缘分的一个标志,或许也会成为一段美好爱情的开端。所以,有人说,爱一个人不需要理由。一个邂逅,一个眼神,就会让人神使鬼差的丢魂撂魄,往往刹那间就跌进爱情的漩涡,愈是挣扎,便陷的愈深。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其实,万事皆有因果。爱一个人或许不需要理由,却总会有原因的,只是彼情彼景,爱的发烧的大脑一片混乱,无暇顾及了。
著名学者冯友兰曾将爱情分为四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理想境界和天地境界。哪个少女不怀春,哪个少男不钟情?步入花季雨季的少男少女,青春萌动,情难自已,自然会对爱情产生无限美好的憧憬和遐想。那时的爱情或许不是爱情,只是一种感觉,淡淡的,纯纯的,却又是迷离的,美好的。在细雨绵绵的时候,总幻想能逢着一个哀怨秀丽的丁香一样的女孩,轻轻的走来,抚慰少男那颗驿动心;在秋风萧瑟的时候,总渴望遇见一位勇猛帅气而又温柔体贴的男孩,怜惜的拭去她脸上的泪珠,给少女撑起一片明朗的天。或许将自然境界纯洁的爱情归结为体内激素的作用,则会有煮鹤焚琴,大煞风景之感。可是,人是动物性和社会性的结合体,人的爱情的萌发自然要受本能的影响,当然又绝然高出动物本能许多,也是定然不能同日而语的。
俗话说,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尽管每个年轻人在内心深处都有一个理想话的爱情对象,可是具体类型却不尽相同。有人喜欢丰腴圆润的姑娘,有人偏爱玲珑聪敏的女子;有人钟情高大威猛的猛男,有人倾心文弱儒雅的书生……这种现象奥妙何在呢?有心理学家提出“爱情图式”一说。所谓爱情图式,就是在人头脑中形成的关于爱情对象的体型、容貌、气质、性格等个方面模糊影象。其成因也是复杂的,如个体的童年经历,性格气质、家庭环境(主要指父母的教养方式)等等。
或许爱情图式也只是心理学家的推测,具体表现就是所谓感觉。尤其在社会进步,崇尚自由,追求自我的今天,年轻人便把感觉放在寻求爱情的特殊重要地位。个人感觉与对方容颜俊丑、他人评价好坏并无必然联系。二人若合一契,对眼投心,纵然周围的人齐声反对,也义无返顾的追求;若不中意,即使家人朋友勉力强求也终是无花之果。乱点鸳鸯可成佳偶,盖其有缘;强扭瓜果必然涩苦,因其无意。
日常生活中,巧妇拙夫,丑女俊男结为连理,终生幸福者大有人在。英王爱德华八世不爱江山爱美人,毅然放弃王位同一个美国女郎结婚,此女子离过两次婚,而且外人评价她也不是名副其实的美人。后来爱德华被封为温莎公爵,他们在一起幸福地生活了35年。直到1972年,78岁的温莎公爵病逝,辛普森夫人在对丈夫的思念中度过人生最后的14年。辛普森夫人每天都要将丈夫的遗物整理好,并一直保持他生前的模样。她在晚年整理了回忆录,并整天沉浸在她丈夫喜欢的音乐中;在爱情名著《简·爱》中,在主人公经历了数番风雨和痛苦后,罗切斯特的庄园被烧毁,他双目失明,手也残废,可是简·爱却义无返顾的回到他的身边,和他结了婚,也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当然,不能纯粹以凭感觉来选择爱情,感觉总是感性而不全面的,一味的跟着感觉走是很危险的。爱情,既要尊重自己的感觉,也是需要理性的去分析。爱情和婚姻要讲究“门当户对”也是有一定道理的。王子和灰姑娘的故事也只是童话而已,现实生活中恐怕是很难遇到。当然,这里讲的“门当户对”并不是指物质上的,而是指精神交流,也就是要有共同语言。人的家庭境况、个人经历、教育程度、性格特征等方面,都会对个人的精神世界造成一定的影响,势必对双方的交流产生一定的影响。在爱情和婚姻的抉择上也应该适当的考虑以上的各个问题。
不谈感觉,只要现实,特别是只注重物质条件,自然也是不足取的。爱情诚然不能脱离物质基础,或许正如“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贫贱夫妻百事哀,尤其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但纯粹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所谓“爱情”是庸俗而易碎,断然不长久的。而形形色色假以爱情的圣洁外衣觊觎富贵,卖身求荣者,止鄙陋市侩之流,终会咎由自取,后悔不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