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已渐近,味儿渐浓,久违的“年味”又在腊月的街头巷尾飘香。
过年“年味”多,有说不完的故事。早期俗称“过年”源于驱逐猛兽“年”祭神拜祖民间习俗,起源于殷商时期,当时,正月初一,称呼各异。从民国期间,农历正月初一,正式更名为“春节”。
所谓年味,应由气氛来烘托,春节过的是深情感,快乐感,幸福感。红红火火的年味十足。百节年为首,拜神敬先祖,迎禧纳福气,祈祷求平安。年味是民间习俗的味道,是传统文化传承的开路者。
备年货:过年置办年货是百姓人家头等大事。吃的、穿的、戴的、供的、送的、玩的、贴的、放的,以备年货为中心的打点。花钱是为了吐故纳新,奔忙是为了喜庆丰年,为之迎接新年的来到。
送年礼:有讲究。送双不送单,备上好礼物,选好送礼对象,找适当时机;送父母长辈以实惠为主,送亲戚朋友等以适合为主。目的是收礼的人得到惊喜,分享快乐。送年礼是一种关怀、宽慰与温馨。
祭灶日:农历腊月,北方二十三。南方二十四,祭灶也叫小年。这天要供奉执掌灶火的灶神,灶神主管各家灶火,当晚灶神要升天,向玉皇大帝汇报各家的善恶、应得的祸福报应。为了能让“灶神”酒菜吃喝之间痛快淋漓,多说自家的好话,祈求上天给予免灾祈福。为此,灶神深受人们的敬畏。
扫尘日:是古代一种宗教仪式,用新扫帚绑上红绳或红布条,至上而下顺序清扫屋子,洗擦各种器具被铺等。扫尘是为了驱除疫病,祈求家人安康。时限在腊月三十为止,年初一起就不能动扫帚了,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如果不得不扫时,必须从外向里扫,垃圾不能倒。初五之前是聚财日。
贴春联:每逢春节,家家户户红春联贴上了门前,增添了节日喜庆的气氛。春联的对句讲究逻辑与语境、平仄规整协调。古时贴春联讲究吉兆时辰,除夕日,辰时至午时间。撕旧联贴新联。有除旧布新的含意。春节贴上对联是中国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瑰宝。
放爆竹:古代人为了驱赶年兽,用竹筒丢进火中燃烧发出的爆响这是最早爆竹的雏形。到隋唐火药的出现。把火药装进竹筒内燃烧,发出的巨响叫“爆仗”。到了宋朝,用纸张卷成包裹火药装上引信,逐渐完善了爆竹的性能。爆竹声声表明着喜庆,特别是小孩们特此喜欢,流露出的天真爱玩的快乐。当除夕午夜正子时,中华大地爆竹声震响天宇。除旧岁,迎新春,辟邪驱灾,一声声是浓浓年味的震撼。“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除夕:也叫岁除日,农历年最后一天。是民间传统拜神祭祖日,是除旧迎新重要环节,在民间尤其重视。早早大人特别嘱咐小孩从今天开始,不得乱说话,要挑好话说,以免惊动神灵。除夕祭祀包括供品、上烛、上香。天神、地祗、祖先为主要对象,顶礼膜拜;求神灵先祖庇护保佑子孙后代…
年夜饭:中国人有离不开“吃”的传统,民以食为天嘛!除夕夜,用食物的烹焖蒸煮,炒炖煎炸的美味来讲究寓意,有鱼、有肉、有年高、有太平,寓示着年年有余、满满财源、连连高升、事事太平来慰藉家人。在团聚的气氛中,大家围坐在一齐共享天伦,满足在精神上,欢笑中,开心凝聚了大家庭的温暖与幸福。其实,这一天老人和孩子最盼望的,亲人回到身边,让除夕夜更加圆满快乐!
压岁钱:在民俗文化中寓意“压”,压住邪祟,保佑平安。压岁,年岁,意在祝愿老人长寿。晚辈得到压岁钱意味着避凶就吉,平安度年。小孩拜年磕头得到的压岁钱喜眉笑眼,全家齐乐浓浓。
守岁火:通宵灯火是辞旧迎新最重要的年俗之一。除夕夜,点上灯火,寓意“火”把火种点燃,照耀生命的延续…屋外阵阵鞭炮响,屋内连连谈笑声,火了,驱赶年兽,火了,热闹喜庆。熬年守岁,以待天明。期盼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太平面:大年的早晨。按当地的习俗早餐得吃“太平面”,一般用鸡汤泡线面加两个鸭蛋。寓意是:顺风顺水,长长平安“压浪”(鸭蛋同音)古时有典故一说,让出海谋生的人一帆风顺,旅程平安。
拜大年:中国是根深地固的礼仪之邦,家规、家风承载着祖辈们对后生的期望。同时也体现了,中华民族之风的优良传统。这一天起,走亲访友,道贺祝福,相互拜年,连声道喜:恭贺新禧,恭喜,恭喜,恭喜发财,过年好,等吉言。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形式也不断在翻新,像现代流行的网络拜年,电话拜年,等。(疫情期间很适合)拜年的意义在于联络感情,加深情怀,祝福美好!
元宵节:正月十五。天上圆月高悬,地下彩灯万盏。吃元宵、观花灯、猜灯谜和民间表演活动,夜景热闹非凡。盏盏彩灯造型艺术堪称一绝,各领风骚,展现出中国民间民俗的文化价值。正月十五闹元宵是春节的最后一个高潮。人们会逐渐的在新的一年里迈步向前,投入到崭新的生活与工作的行列。
中国地域辽阔,年味各有特色。生活方式,北方冬天靠暖气,南方冬天靠自然。小年,南方二十四,北方二十三。南方过年吃火锅,汤圆,年糕和家乡特色菜肴。北方过年吃饺子,做成各种样馅,加花糖的,花生的,猪肉馅等等。南北方主要特征相同;辞旧迎新,全家团聚,纳福祈年,休闲娱乐,放松心情“年味”围绕“过好年”的范围,寄托着美好的期望,展现出丰富多彩的文化底蕴。
有人说“年味淡了”这种说法不全面,模糊。在物资缺乏的年代,总希望过年有油水吃,有新衣穿,讨些压岁钱买自己喜欢的。而导致“醉生梦死”总想过年。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过去过年才有的东西,现在平时都有。物质一丰富,感觉平常不希奇了。再者,烟花爆竹的管理。是放是禁,决策者摇摆不定,放吧,红红火火有年味。禁吧,环保达标,但年味,冷冷清清。此外,去年曾经受疫情的影响憋了一整年,还想今年火上一把。看来目前仍要持续一阵子。年味淡是必然了。坚信人民至上的心愿与毅力,为了健康过一个特别的春节,待到春风吹透了大地,祖国将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