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整理照片时,翻出了去岁在千户苗寨游玩的照片,看着一张张漂亮的美景,一个个有趣的画面,我的心仿佛又飞回了美丽的苗寨……
--题记
“用美丽回答一切”是当代着名文人余秋雨对西江千户苗寨的赞语,虽然不甚喜欢余,但他的他这句赞美之辞我却非常认可。
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骨子里有点野性、有点狂傲的我,荒蛮的古夜郎国,现在的多彩贵州当是最最适合我休养生息的地方。曾领略过北方的华丽与大气,感受过江南的妩媚与柔情,但这两种美,我似乎都无法融入,感觉它们于我是那么的遥远,对于它们的美,我只是个看客,一个止于欣赏它们的美的看客。而对于充满神秘、野性与个性,而又清灵隽秀的西南我却相当的迷醉。行在其中,全身的毛孔都张开着,通畅快意,神采飞扬,总是那么的自在,那么的无间,与这里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似有水乳交融之感,它中有我,我中有它,情感像极了热恋中的状态,而西江苗寨则让我的这种状态达到了极致。
向往西江千户苗寨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自去年五一妹妹玩了苗寨回来后告诉我说,当年的十一月份有一个苗族的重大节日——十三年一次的鼓藏节起,我就更惦记了,可最后仍未能成行,为此,我抱憾不已,今夏回家,计划中的旅程,苗寨排在了重中之重——不能更改,必去不可的景点!
为了能更好更方便更自在的游玩,我抛弃了最初打算跟团游的计划,上网查找口碑好,位置高,适于观赏夜景的旅店及交通方面的讯息,并最终确定了下来。
到达凯里,与前来接我们的司机候先生汇合,一起吃了顿午餐后前往苗寨。在通往苗寨的一路上,从出发点驶出起,民族风情渐渐浓郁,山山水水愈发灵秀起来。每一个站台都有苗族特征的撑柱——牛角银项圈的雕塑立于柱之上;连绵的石壁上绘的是一个个身着民族服装,或舞动灵巧身姿,或吹响欢乐芦笙,或犁田耕地,或嫁女娶媳的场面,好一幅苗族风情画卷!带有美人靠的,石质的半边风雨亭,每隔一段距离都有一座,供行人歇脚。看着这些景致,仿佛耳边响起了欢快的芦笙舞曲,和姑娘小伙儿们的舞步与笑声。
我的心飞扬了,止不住的兴奋,打开了话匣子和司机聊了起来。原来个子小小,憨厚朴实得略显木讷的候生就是苗寨村民!前些年苗寨还没开发前,候生跟着村里的一帮后生,离开了村寨,全国各地的打工挣钱,只为养家糊口。今年已经四十三岁的他做过很多工作,有建筑工,搬运工,餐馆服务生,保安等等,说起这段经历,他似乎有点不堪回首。在他打工十多年后,苗寨的旅游前景渐渐被当地政府重视,并着力开发,而想家的他听到此消息后,毅然背上行囊回到了家乡。
说起自然环境,说起日益严重的空气污染,候生不无骄傲地说:“哪儿也比不上我的家乡好啊!”。
是啊,一路上行来,峰连着峰,水接着水,草茂林密,水清花秀,空气更是好得没得说!深深地吸上一口,草木的清香,溪泉的泽润直渗骨髓,仿佛整个人都清透无尘了。当西江苗寨寨门前的风雨桥出现在视野里时,我更是按纳不住兴奋了,心想:苗寨里面该会是怎样的美呢?
急急忙忙放下行李后,一行人又坐着候生的车下到了寨子的大门口,我们决定重新用脚丈量一遍村寨,细细体会一下苗寨的风情。
那时节正赶上苗寨下午的迎宾仪式,参与迎宾的村民们全都是盛装。寨门口放着一张木桌,桌上放的是苗家人用来迎客的盛着米酒的酒壶和几个土质酒碗,一位老者立于桌后,不断地斟上一碗又一碗的米酒,请进入寨子的游客饮上一杯。站在老者身后,马路中央的是手拿牛角酒杯,列成两队的大姑娘和小媳妇,年纪稍大些的妇女分站在马路两边,间隔有序。因为阳光炙烈,她们每人手里都撑着一把红色的油纸伞,与她们艳丽的民族服装搭配,色彩煞是好看!当大门口左边的七八个老汉吹奏的芦笙乐曲响起时,所有迎宾的苗家女们都踩着乐点,舞动起来,她们轻轻的晃动,整齐划一。
我们虽然刚才已经进过寨门了,可还是想体验一下苗家的迎宾礼,于是,又出了寨门,重又入寨,端起老者递来的一碗米酒,一口闷下。苗家的米酒火辣辣的,一如他们的热情。
寨里有一条主道,道两边商铺林立,应有尽有,商铺老板大部分还是本寨的居民,卖的货物也都有着他们本民族的色彩,银饰,牛角饰品,妇女头上的花饰,民族服装,绣品,当地产的茶叶,各种当地特色小吃等。一路踱来,眼花缭乱,拿起这个,舍不得放下那个,手里的物品越拎越多,花了偶不少银子。
最喜欢的还是横亘于白水河之上的风雨桥,桥身全木质无钉头全榫卯结构,雕梁画柱,排列有致,结实美观。即能遮风雨,又无碍光线的射入和空气的流通。坐在美人靠上,看着缓缓流动的河水,看着水上嬉戏的白鹅,再看看炊烟袅袅的人家,和四周一层层绿色叠加的梯田,真是惬意得很!
旅游,我不能忘的还有当地的美食。没来之前我就做好了充足的功课,知道长桌宴是最能体现苗寨人的日常饮食习惯的,于是打进寨开始,就寻找着能做长桌宴的旅店或饭店。因不是周未,游客不是太多,且住得分散,问了几家都没此活动,正在垂头丧气之时,偶一眼瞥见了打着“民俗园”标牌的店家,看到了广告中有“长桌宴”三字,立马进去登了记交了订金。看了广场表演后,迅速赶回了此店,人来齐后,一道道菜接连端了上来。
第一道菜是苗家酸汤鱼,也是我最喜欢吃的一道菜!汤浓味鲜,酸味醇厚,尝上几口,胃口大开,虽然红油浮面,却并不十分辛辣,即使吃不得辣的人,也能大饱口福了;脆稣香辣的小银鱼,一上桌没几分钟就剩得了盘底儿;薄而透亮的五花酱肉香糯绵口,一点肥肉都吃不得的我,也禁不住多挟了几筷子;干煸的肉丁茄子也味美可口,就连最最平常的炒土豆丝,也有别于我们平时所做的味道(咋炒滴昵?)。虽然都是家常菜,可味道真比大酒店里的大餐还好吃!(是没有用潲水油的缘故吗?)
更让人开心的是店家安排的敬酒仪式和服务生小姑娘们的舞蹈表演。
她们中有一个酒量大的姑娘,边唱着敬酒歌,边端着苗家米酒一个个宾客敬过来。苗家的酒烈,一口下去,喉咙热辣辣的,烧得全身发热,可你看,一路敬过来,一路喝过来的这位苗家姑娘,却是面不改色心不跳,一副奉陪到底的模样,她的酒量到底有多大,谁心里都没底儿。可偏偏就有胆大的——旁边桌有几个男人喝得兴高了,不断用言语挑逗姑娘们,敬酒的姑娘也大方,就着他们的兴,敬了一杯又一杯,也陪了一杯又一杯,直灌得那几个不知好歹的坏家伙拱手求饶。
敬酒仪式之后,这几位苗家姑娘又上台表演了几个民族舞蹈,不专业,也不整齐,但却比广场上那些专业演员表演的舞蹈多了纯正的乡土气息。这个长桌宴吃得够味儿!
酒饱饭足后,华灯已上,坐上观光车直奔观景台。
站在观景台上,苗寨全景尽收眼底,这时,苗寨的千户人家都点亮了灯火,满山星光点点,蔚为壮观!
见惯了城市里霓虹灯笼罩的夜,那样的夜是暖昧迷离的,那样的灯火是让人不由自主地放低道德尺度,甚至堕落的灯火,我不喜欢那样的灯火,我喜欢苗寨的灯火!它是通透温馨,让人心中荡漾起满满的富足感与幸福感——我喜欢这样的感觉。
苗寨的夜景美,晨景更美!
第二天天还没亮,匆匆洗漱后,我就推门出去了。延着山间小路走了没几分钟就上了大路,再几十步就到得了观景台——住在观景台附近就有这样的好处。
站在山上,放眼四望,整个苗寨被墨蓝的远山一层层的包围着,鳞次栉比的吊脚楼在飘渺的晨雾中,若隐若现,有说不出的神秘感,又像是初生熟睡的婴儿,那么的恬静,那么的幽然。静静地听,仿佛还能听到村寨轻轻地呼吸声呢!这静,静得空灵,静得平和,静得让你以为身在洞天府地,这是城市里难得享受到的宁静!无尘的宁静!我的心里止不住地飘出了“苗岭的早晨”那清亮欢快的笛音。
不多时,墨蓝的背景渐渐明亮起来,村寨里开始有些动静了,但是相距太远,听不太真,不过,却能看到——几户人家的屋顶飘起了袅袅的炊烟,是勤快的人家起床做早饭了。再亮些,宁静的空气中偶尔会传来几声鸡鸣。这时,太阳也耐不住寂寞了,悄悄地爬上山头,钻进云里,顽皮地玩着捉迷藏的游戏,时不时扒开云彩,透出几缕阳光来。
苗寨,渐渐地从沉睡中苏醒,慢慢明亮起来,吊角楼上的墨瓦因新旧的不同,反射出不同深浅的墨色;薄雾已然随着天光的大亮,散得无影无踪了。天越来越亮,鸟语人声渐起,狗吠此起彼伏,只是,所有声响都散碎在了山间小道和楼宇之间,寻不见声音的来源。
听着心中吹响的“苗岭的早晨”,看着魔术般变化的苗寨,难以形容对这座苗乡的感受,只有一个“美”字能概括它!很奇怪它为什么能令我这么着迷,这么热爱!直至到了苗王家,听苗王谈起苗寨开发的原则时才恍然:原来,是苗寨依然故我地保持着的本土特色在深深地吸引着我!
苗家人的祖先蚩尤为保部族的完整不愿屈从于黄帝,而与黄帝大战,在其最终被黄帝擒杀后,他的后裔分散生存,散落在川湘云贵,甚至深入老挝、越南。然而,即便如此,无论怎样的改朝换代,颠沛流离,无论受到多少不平等的待遇,他们仍就一直秉承着祖先的遗志,一直顽强地沿袭着本民族一切风俗习惯,似这样固执地保持自我的民族,现在已越来越少了。
千户苗寨的苗家人们,没有因游客涌入的喧哗,商机无限的引诱,而心思活泛,人人都弃农从商;也没有因外来文化的引进,而抛弃本民族的根本;更没有更汉服改母语!他们一如他们的祖先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平和地看待外界带进来的所有光怪陆离的事物,他们不拒绝,他们接受着,但也绝不放弃自我,丢掉个性。正是有着这种近似顽固的性格,才使得他们的民族文化与风俗得以完整地保存,才使得他们突兀于民族之林,耀眼于世界。
西江千户苗寨,个性的苗寨!让我迷醉得不愿醒来的苗乡!我惟愿,这颗西南土地上的明珠,一直保持着它的光芒,永不暗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