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浩浩汤汤,前路道阻且长,幸得我中华好儿郎。
他们的面孔曾经受过历史的风霜;曾对峙过民族的绝望,却依旧执着坚定,热泪盈眶。眸子里四散的皆为华夏力量……
华夏面孔是泉眼细流般的敦厚温良。
从隐到仕,孔子周游列国传礼乐之章,以儒家经典字字句句,入乡俗,主教化,办学堂……于是“仁礼”二字刻入了华夏的脊梁,外化于中国面孔里,成了柔和谦逊之光。
“家乡虽在干戈地,叔侄常修礼乐风”啊,彼时王朝初立,条制尚有缺,但中国人就以此种潜移默化的方式,把文明融进了血,刻入了心。
九州面孔是民族劫难里最坚韧的桨。
老骥伏枥时,66岁的马玉仁烈士暮年仍壮心不已,志在抗日杀敌;八十岁的陆游僵卧孤村,缠绵病榻,衰鬓渐斑,但他口中仍是他的塞上长城,他的铁马秋风大散关……
风华正茂时,嘉兴南湖党员字字坚定,舟楫向阳;五四北平的学生声声入耳,旗帜发光。
无论去就,莫关年岁,他们在列强刀枪烟雾弥漫,四处茫茫时,都选择以己之身,为木,为林,制成能载动更多人的桨,而这桨,一端击退着敌人,一端牵连着人民,一端托举着文明,一端传承着复兴。
时间尺度上,中国面孔不一样——你稚气未脱,初生牛犊;他衰鬓先斑,白发千丈。内核精神里,中国面孔都一样,执着又坚定,爱国且无私。
中国面孔是疫情下温暖凄冷子夜的火光。从为疫情研制疫苗胼手胝足的院士到籍籍无名的医务工作者,多少人汇滴为川,蜡矩为灰,身着白衣,心有锦缎。
谁说身着铠甲才是战士?谁说站在光里的才叫英雄?从日常体温登记到后来疫苗接种记录,我记得小区防疫志愿者,浸润汗珠的额温枪;我记得西安居家隔离,存粮不够时邻里之间的慷慨解囊。而那四海有难,八方主动请缨的白衣天使,我更不会忘。
战疫关头,芸芸众生以最朴素的温暖和最坚韧的力量,制成以柔克刚的刀枪——一边刺破着黑暗,一边探索着方向。
人民日报说:“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是啊,鸿篇巨制亦难以绘出中国面孔眸色里的光;字字珠玑,亦难以赞尽中国力量。
青年须有为,让我们传中国面孔,聚中华精神,与时代共振同频,同华夏共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