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的蝉鸣比哪一年的都聒噪,窗外疯长的梧桐树枝丫却总也挡不住骄阳,阳光穿过林荫落在地上,如同碎了一地的金子,每一片都是一段美好的回忆,待我拾起细细回味,我的每一次成长。
儿时我认为名著就是成人枯燥而又乏味的读物,因此对名著总有一种抗拒感。可就那一次成长,让我对名著有了改观,深深的迷恋上了它。
那是一个夏日的午后,一盏茶一本书,坐在窗边,明亮的光线穿过树叶,灵动闪耀的点点光斑落在哥哥身上,我和哥哥享受着这午后的读书时光。抬头看到哥哥换了一本书,是我没见过的,我便好奇靠近去看书名。哦。海明威的《死在午后》。
初闻海明威还是在小学时,老师让我们全班共同阅读《老人与海》。一开始觉得枯燥乏味,甚至有点读不懂外国名著写的是什么。通过语文老师的讲解,只知道海明威是一个外国著名的作家,他的著作有很多,但丝毫也无法勾起我对他的兴趣。今天看见哥哥在看海明威的书,我又去书房里把《老人与海》翻出来细细的品读。一行行一页页地看着,慢慢的我被吸引,这字里行间中的韵味和有趣的描写勾起了我的兴趣。“一无所获的四十八天、比船还长两英尺的马林鱼、漂流的两天两夜……最终的一无所获”,无一不让我惊叹。我好奇且迷茫,为何老渔夫奋斗一场最终却空手而归?可细细思索,答案就蕴含在那字字句句之中,正如老渔夫所说:“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被打败的,人不是为失败而生。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突然间我觉得名著中蕴藏着真理,并不像我之前认为的那么枯燥无味,改变了我对名著的刻板印象。那一刻我觉得自己成长了,可以读得懂名著中的道理了。
我兴致勃勃的接过哥哥手中的这本书认真的看起来。《死在午后》可以说是海明威最有争议的一本书了,同时期的人对这本书评价可以说相当的差了,美化了残杀与暴力,呈现了血腥与残酷,让同时期的读者产生了愤怒,甚至骂他是“坠落的嗜血野兽”。可是,海明威的作品是与战争和经历分不开的。海明威作为一个硬汉,曾参与了两次世界大战,他的作品中往往彰显出了生在和平时代的人们所不能理解的甚至厌恶的真实的血腥。可是用一个理性的思维去看待它时,你会发现这字里行间体现出了海明威勇于直面人生,敢于揭露生活真相的气魄,比那些胆怯虚伪、道貌岸然的人更率真。《死在午后》可能不是海明威作品中最优秀的,但一定是我最喜爱的。
我崇拜海明威,因为他的作品让我体会到了名著的美感;我崇拜海明威,因为他的作品告诉我要勇于面对生活中的真实,敢于揭露敢于批判;我崇拜海明威,因为他的作品总可以帮助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