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首届国际大专辩论赛在新加坡举行,复旦大学辩论队代表中国大陆斩获冠军,一时间,其四个队员以各自极富感染力的发言成了万众瞩目的焦点。
不曾想到上学期我在某课余项目中遇见了当年的二辩季老师作为指导老师。头发半白的他一身破旧休闲装与拖鞋见不到丝毫那个锋芒毕露口齿伶俐的少年的影子。不仅如此,他带来的课程也大出意料——低技术竹屋搭建。
整个项目从最开始的认识竹子性能、建筑结构讲解,从买第一根竹子、用锯子砍下第一段竹节、用小刀削出第一根竹签开始,历经了方案设计、动手实践、内部投标、方案完善、到模型搭建、正式竹屋搭建、外部美工美化等各个环节,最终形成了现在的竹屋。
记得完工期限的前一周下着滂沱大雨,季老师急中生智,带领大家将一次性桌布进行裁剪作临时雨披,光脚踏在后院的泥泞中。通过被雨点打湿的镜片,他瞧着张塑封的草图,指挥着我们将几个部件扛到一块打“猪蹄扣”绳结固定,接着亲自上手帮扯紧。院子的一角摆放着两三个季老师事先1:1试验、如今已废弃的模型。晶莹剔透的雨点在雨披上滚落,柔软的泥土在脚底滑动,粗糙的竹竿在手中摩擦。那竹节制成的榔头与竹片削成的竹钉皆是拜他的奇思妙想与精致手工所赐,甚至连绳结的系法、绳子的种类颜色,无一不是经过精细挑选的。
最后竹屋成功地在高中部艺术节展出,那段工地“搬砖”的时光与那个披着简陋塑料布的身影也在我记忆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可能年少成名的季老师一辈子都难以摆脱自己年轻时成功的影子,但那辩论场上的机敏、锋芒并不足以成为人生的底色,而他参与这个项目正是为了摆脱些这个阴影,用独具匠心的课程设计和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找到了自己人生真正长久的意义——那就是以自己的方式,激发着又一代少年的思想活力、创造力和行动力,让他们平稳又茁壮地成长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