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确实是这样。但所谓“开卷有益"就真的得到了“益”吗?如何才是真正的“开卷”如何才能“有益”呢?
有这样两个人,一位博士凭借练习出的超快阅读速度,每小时百页,每日三本。另一位作家,经过“吞噬”般地读书后,学会了甄别什么该读,什么不读,随着深入地思考,速度竟然慢了下来。相比两者,我更赞同作家的读书方法。博士的读书方法并非不可取,但我认为,如此迅速地结束一书,却没有深入的学习和思考,仅仅只会得到阅读量的增加而带来的喜悦感。所谓。”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是有一定道理的。读书正应细咀慢嚼,仔细品味书中的“益”。
这种细咀慢嚼,并非将速度放慢,一字一句地读,而是细细品味,思考这些文字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细致地品味,方能将书读懂。
虽然博士生的读书方式不可取,但其好读节的精神却值得大家学习。“好读书”向来是能人志士普遍都具备的特点之一。古有文人范仲淹“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服使寒冬腊月,手指冰冻不可屈伸,他仍坚持抄书,因为他好读书。今有政客习主席,年轻下乡之时,村民对他最多的评价就是:“手里常是拿着一本书。”放羊之时,下田之时,休息之时,手无不离书。他说:“一日不读,便深以为耻。”他能成为我国万众敬仰的主席,必定离不开对读书的热爱。
好读书还不够,还应读好书。读好书不一定就是要读“好”书,意思是选择性阅读。就像那位作家一样,学会根据自己的喜好,以及书的益处来甄别该读之书。常常有人会说,我不知道什么样的书才算好书,是的,这种甄别能力不一定人人都有,基于好坏的甄别,需要阅读量的积累,经验的累加,但基于喜恶的甄别,应是人人都具有的。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此话想必已是人人耳熟能详的经典名言了,流传至今,必定有其一定的道理。诚如斯言,开卷有益,好书自然有益,那我们就必定要学会甄别“好”书,而这种甄别能力,又需要我们对阅读对书的积累,由此我们又应爱好读书。
总言之,我们应好读书,读好书,方可读书好,让我们伴书为友,方可与书香天长地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