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大一新生——虽然马上就不新了,我关于社会实践的记忆依然很少。高中的社会实践大多简单易行,无非是“一天家长”“一天实习”之类的体验活动,随便做一做,就能结束。直到进入大学,社会实践成为了一个必须要过的槛。
上学期间我参加过几次志愿者活动,做过交通指挥员,参加过扫墓,也做过募捐。大多没受到过什么阻碍。在学校和团队的庇护下,一路畅通无阻,根本不需要考虑与对方单位的接洽问题,只需要带着满腔热情,按着要求去做事就好。似乎全世界的绿灯都为年轻的志愿者而开。
也曾跟着老师的团队做课题调研,跟着团队,衣食住行全都统一安排,接受调研的人全都已经被组织好,只等着我们前去做问卷。那时候觉得做课题实在是简单轻松的事,除了专业的数据分析几乎没有难度——直到自己跟着团队做社会实践,才发现在活动前期准备中的挫折和困窘竟然这么多,难以逾越的障碍竟然这么高。一直以来被老师、学长学姐们挡在外面的质疑和冷眼,拒绝和回避,一瞬间全部压到了我们身上,重逾千钧。没有办法逃脱,也不可能逃脱,所有的困难都只能自己面对,因为如果不硬着头皮迎难而上,再也没有能过转身寻求帮助的人。
联络接收单位,第一关就出了问题。按着联系方式一个社区一个社区地找,三十多度高温下头顶烈日,得到的结果却要么是不能接收,要么干脆没人。兜兜转转走了一天,勉强完成任务。
回去的路上倚着车窗,虽然疲惫不堪,却意外地睡不着,心里暗暗发誓:下一次绝对不再参加这种社会调研了,宁愿关在实验室里,面对没有生命的瓶瓶罐罐,也好过被人用看骗子的质疑眼神看着。
可是心里仍有不甘,初次探出头张望陌而熟悉的社会,不愿意就这样龟缩回学校的港湾。因为还是有这样的瞬间,即使短暂,即使稀少,也依然珍贵。就像是风雪夜里跋涉的旅人,只需要片刻休憩,一座温暖的小屋和一碗滚烫的汤,就足够鼓舞我们继续走下去。
不会忘记交出介绍信时的自豪骄傲,不会忘记获得接收时的如释重负,不会忘记大汗淋漓走进社区时一杯凉水和一块西瓜……感谢这些未曾相识的善意,在面对失败几欲放弃之时,给了我们继续下去的动力。
早岁哪知世事艰,虽千万人,吾亦往矣。纸上得来终为浅,为绝知此事,愿上下求索,躬身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