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欣赏
美文摘抄经典美文情感美文伤感美文爱情美文原创美文
文章荟萃
爱情文章亲情文章友情文章心情文章励志文章百家杂谈
散文精选
散文随笔优美散文抒情散文经典散文爱情滋味感悟生活
心情日记
随笔幸福快乐感伤难过无聊思念寂寞随感
诗歌大全
现代诗歌古词风韵爱情诗歌伤感诗歌赞美诗歌谈诗论道
短篇小说
爱情小说青春校园都市言情故事新编微型小说现代小说
故事大全
情感故事感人故事童话故事爱情故事哲理故事伤感故事人生故事
好词好句
经典句子爱情句子伤感句子哲理句子搞笑句子唯美句子英文句子个性签名
作文大全
小学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中考作文高考作文优秀作文

浅论中国古代诗词曲创新

发表时间:2023-06-26  热度:
诗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纵向贯穿着一条璀璨耀眼的创新主线。即使在横向上,即同一个朝代或者同一个朝代的一定时期,创新主线也明晰可辨。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十年。本文拟就以下方面浅析诗歌的创新,以期从中得到启示,激发诗歌作者的灵感和革新精神。不足之处,敬请方家指正。一、诗歌体裁的创新唐诗、宋词、元曲,乃至诗三百、楚骚体、汉乐府,从广义上讲,都是诗歌体裁的创新,凝聚着每个朝代的诗人们的创新精神,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必然产物。从小的方面而言,在诗方面,如初唐诗人沈佺期、宋之问于诗律方面进行创新,摆脱了“永明体”诗人种种病犯说的束缚,创造了一种既有程式约束又有广阔创造空间的新诗体——律诗,为后代创作立下了不朽规范。但真正使律诗在艺术上臻于成熟,达到炉火纯青境界的是“诗圣”杜甫,他扭转唐代诗风,开启了一个时代。如:“方丈浑连水,天台总映云。人间长见画,老去恨空闻。范蠡舟偏小,王乔鹤不群。此生随万物,何处出尘氛。”(杜甫《观李固请司马弟山水图》)合辙押韵。在词方面,如南宋词人姜白石,自度新曲,创制出清淡峭拔的境界,超越前人。如《暗香》词:“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张炎《词源》说:“词之赋梅,惟白石[暗香]、[疏影]二曲,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自立新意,真为绝唱”。在曲方面,关汉卿自创曲牌[大德歌],如[双调·大德歌]《春》:“子规啼,不如归,道是春归人末归。几日添憔悴,虚飘飘柳絮飞。一春鱼雁无消息,则见双燕斗衔泥”。以上是在诗、词、曲体裁方面的创新。二、诗歌题材的创新这方面的案例,更是不胜枚举。在诗方面,有温庭筠,李商隐的情爱诗,为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的沃土。有王维、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有高适、岑参的边寒诗等。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词方面,善写羁旅离愁的如柳永,善写铁马金戈、抗战驱敌者如辛弃疾,兼写自然风物与国破离乱的有李清照。更有苏轼,以其高绝的才华和敢于开时代风气之先的胆气,革新词体,开拓词风,突破以往词的题材狭窄问题,把人们的思维带入了新的天地。他“以诗为词”,达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境界,王灼《碧鸡漫志》中说他“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咏物词可说是他对词题革新的具体体现。如《水龙呤》:“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在曲方面,有描写社会黑暗现实的,有喟叹世情险恶的,有歌唱爱情吟咏闺怨的,有写景抒情寓情于景的等。然于题材创新方面当属马致远的[越调·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句句写景,情景交融。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称之为“秋思之祖”。广为人们传诵。王国维《宋元戏曲史》称:“[天净沙]小令,纯是天籁,仿佛唐人绝句”。三、表现手法的创新在诗方面,被誉为“千古诗人之冠”的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其乐府诗打破了传统乐府用赋体叙事的写法,将其浪漫气质带进乐府,使古题乐府获得了新生,把乐府诗推向了无与伦比的高峰。其诗歌创作,几乎打破了一切固有格式,诗笔变幻莫测,宛如天成,纵横变化,凌轹百代。如其乐府《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在词方面,如辛弃疾继承苏轼的豪放词风,并加以创新,不仅打破了诗、词界限,而且打破了诗与散文的界限,创造性地融会了诗、文、赋等多种文学样式,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如其词《永遇乐》:“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在曲方面,如马致远在《汉宫秋》第三折[梅花酒]曲牌的末尾几句,都顿成三字句,形成重叠回环的句式,增强了词的表现力和音乐感,特别是作者采用了“顶针续麻”的表现手法。如:“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螀;泣寒螀,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四、诗歌语言的创新诗是一种典型的语言艺术,而词则是一种典型的精美语言艺术。诗歌语言,一般要求:流畅自然,简洁明白,巧用比兴,形象生动,具有大众性、民间性、通俗性的特点,注意吸收当时的民间语言。在诗方面,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浅显易懂,妇孺能诵。元稹在诗歌语言的通俗化方面也做出了较大贡献,世人并称“元白”。在词方面,李清照以极普通的口语入词,如“黑”、“愁”等,成为“淡语中致语”;尤其是一些通俗词、滑稽词多用寻常口语,风格近于民歌。如蔡伸的《长相思》:“我心坚,你心坚。各自心坚石也穿,谁言相见难?小窗前,月婵娟。玉困花柔并枕眠,今宵人月圆”。在曲方面,更是吸收民间俚语,以俗为雅。如关汉卿的[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所高歌的“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则除是阎王亲来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天哪,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上走。”清新质朴,口语感强烈。五、诗歌意象的创新意象构成的要素是象,是物象。袁行霈在其《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中指出:“物象是客观的,它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但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带上了诗人的主观色彩。”在诗方面,如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这里王维创造了“红豆”,表相思的意象,以为后百代之滥觞。在词方面,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倚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词人创造了“明月”、“婵娟”表怀念的意象。在曲方面,如王实甫的《西厢记》第四本《草桥店梦莺莺杂剧》第三折[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继承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创新了“碧云”、“黄花”表秋别的意象,对后代影响颇深。六、关于破格现象形式与内容达到完美的统一固然是好诗,但破格的,也未必都不是好诗。“任何规则都有它的灵活性,诗词的格律也不能是例外。处处拘泥格律,反而损害了诗的意境,同时也降低了艺术。格律是为我们服务的;我们不能反过来成为格律的奴隶,我们不能让思想内容去迁就格律。”(王力《诗词格律·结语》)杜甫堪称遵守格律的楷模,但其七律《白帝》中的第二句“白帝城下雨翻盆”中的第一二两字按格律应为“平平”,却用了“仄仄”;又如“风尘荏苒音书断,关塞萧条行路难”两句,后三字于对仗方面便觉勉强。毛主席说“律诗要讲平仄,不讲平仄,即非律诗”。但在晚年也写过“劝君莫骂秦始皇,焚书事业待商量”的不合平仄粘对规则的诗句。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原来的韵脚押平声字,改用押入声字,调子变得急促凄厉,更能表现词意。也因了这首词的变韵,在词谱上就有了《声声慢》入声韵的变格。在曲方面也有定格,但破格现象更多,如改平仄,加衬字等,不再举例。“因而在创作实践中表现得十分自由灵活,决不以格损义,因形式伤害内容,而是‘为我所用’,从而形成了散曲创作既有格而不墨守成格,不拘一格而自成高格的鲜明特色。”(奚海语)这说的是散曲创作,适用于诗词创作也是深中肯綮的。因此,“将旧体诗形式改造一下,保留它的一些特性,而淡化平仄对仗等另一些特性,当然更应当允许”。“重要的原因便是格律令后人望而却步。连张恨水那样的快手写家,也为格律所累”。(李明信语)何况现在的学校,基本上没有诗词格律方面的教学内容(或者在某些专业高校中是有的)。因而,专门从事写作诗、词、曲的人已是凤毛麟角,即使阅读欣赏者,也了了可数。这就要求我们在创作诗歌时,既要借鉴继承,又要改造创新,扬长弃短,推陈出新。郭沫若在《西厢艺术之批判与作品之性格》中说:“反抗精神,革命,无论如何,是一切艺术之母!”奚海说:“诗歌创作乃至于所有的文学艺术创作,只有当其永远保持大众性、民间性和通俗性的时候,只有当其永远不离开人民群众及其大潮奔涌、千姿百态的现实生活这一母体的时候,才能魅力永存,青春常驻!”“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王国维《宋元戏曲史》自序)那么,我们二十一世纪和谐社会的“一代之文学”又将是什么呢?注:1、为了叙述方便,文中常以“诗歌”代表诗、词、曲。2、本文参考了程郁缀《唐诗宋词》和李修生《中国文学史纲要》修订本,不再夹注。在此深表谢意!
美文.分享

人喜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点击加载更多内容  ↓
#第三方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