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百度搜索引擎上读到一段有关已故的陈寅恪老先生的词条,该词条中写到,1921年陈寅恪先生转往德国柏林大学随路德施教授攻读东方古文字学,同时向缪勒学习中亚古文字,向黑尼士学习蒙古语,在留学期间,他勤奋学习,蓄积各方面的知识而且具备了阅读梵、巴利、波斯、突厥、西夏、英、法、德八种语言的能力,尤以梵文和巴利文特精。在此笔者想到,受传统文化教育的人为什么要到西方学习东方古文字。为什么西方人学的,中国人就要跟着学。西方人到底看重什么。中国人又看重的是西方人所看重的还是中国人自己看重什么?如果不是因为西方人看重什么,中国人为什么不去自己研究,而硬要追随西方人的研究成果。难道对国学传统文化没有信心吗,难道西方人看重的就一定对我们重要吗?笔者认为,近代以来中国并不缺乏才子哲人,但大哲人往往专于文科。是理科智商太低还是缺乏理科生长的环境,由此我深有感触,我们到底缺乏的是什么?笔者认为,中国从来都不缺乏什么大师之类的。大师只能代表一个时代的见解,中国真正缺乏的是工匠。我们太缺少工匠了,我们也非常缺少工匠精神。所谓工匠指的是能够把理论知识与现实生产活动结合起来的人。听说英国科学家牛顿亲手制作了反射式望远镜,可以说牛顿既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也是一位值得敬畏的工匠。我们的教育过分强调知识本身,而不强调知识与现实生产活动之间的联系。笔者认为知识的真实含义在于把知识转化成一种生产力。根本目的是增进人的
生活福利。18-19世纪的西方国家之所以完成工业革命,率先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中世纪以来形成的城邦工匠制度得到了大规模应用。德意志的工业实力体现了整个德意志民族工匠队伍的整体实力,在这里知识与劳动实现了真实的紧密结合,工匠的劳动得到了尊重与认可。21世纪的中国社会正在经历从传统工业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的迅速转型,在这一伟大变革的时代浪潮里,正在涌现出一批畅游于互联网经济大潮的时代风云人物,阿里巴巴的马云,顺应了互联网经济不可逆转的趋势,创造了本土化的、能够把生产、物流、信息技术结合起来的电子商务。中国的确正在经历这样的变革,但还有千千万万无数的青年学子在传统教育中痛苦挣扎,缺乏选择,缺少信心,在迷茫中徘徊。我们需要什么,我们需要变革教育,只有变革教育制度,才能唤起我们冷却已久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