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的爱情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遇到你,我毫无阅历,毫无准备,一头栽进我的命运里,就像跌进一个深渊。”这个故事,感染了无数人,爱情与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经典影片《泰坦尼克号》,杰克和萝丝爱情的伟大,似乎有很大生命的穿透力,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爱情,在诗歌里,在音乐里,在绘画中……爱情,无处不在,灿烂华美。而在真正的现实生活中,它却逊色、黯淡了太多。
柏拉图《对话录》中的著名假说:“原来的人都是两性人,自从上帝把人一劈为二,所有这一半都在这世界上漫游着寻找那一半。爱情,就是我们渴求着失去了的那一半自己。”
这著名的假说,很让人质疑。第一,他的意思表明爱情不是一种情感,而是寻找自己的动力;第二,爱情的对象是唯一的,凡是多次恋爱的都跟爱情无关;第三,在很大程度上肯定了知音型爱情观,否定了互补性爱情观。第四,柏拉图否定了同性恋,后在《会饮篇》中解释柏拉图式的爱情实质是同性之间的爱情,自我否定。
叔本华的生命意志论认为欲求得到满足是幸福的,对满足欲求的同时又产生了新的欲望,伴随而来的仍然是痛苦,所以要得到幸福就应当不断超越痛苦。爱情,是生命意志的一部分,不断产生爱情的欲望,一旦满足就会厌倦产生痛苦。这倒是符合了爱情对象的不唯一性,和反复性。
他认为爱情在人生实际上就是一场悲剧,只是在细节上才有喜剧的性质。彻底否定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满结局,给爱情披上了沉重而又浓郁的色彩。
另外,叔本华叔本华认为所有的奋斗都源于缺乏与不足,源于对自己条件的不满,因此他们就会在不满的整个过程中充满痛苦。没有金钱基础的爱情只能生存在童话故事里。这种定义下的爱情充满了功利性,不过倒是符合人的本性。可往往打动人心的爱情都带有浓浓的灰姑娘情结。我们生活在纸醉金迷的社会里下,叔本华的爱情充满了等价交换的物质色彩。纯粹的爱情就像是沙漠里的绿洲,大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
《罗素自传》序言中说:“我为何而生?有三种感情,单纯而强烈,支配着我的一生——爱情的渴望、知识的追求、人类的同情。”和大多数人一样,爱情,被罗素排在了第一位。
罗素说:“爱情只在自由和出于自愿的时候才能滋长浓密,要是有义务的意思包含在内,爱情就会容易被毁掉。假如对你说,爱某某人是你的职责所在,那肯定会使你厌恶。所以凡是联合爱情与法律的约束而成的婚姻,是站不住脚的。”
理论上分析他说的确实很有道理。不能分手的爱情是恐怖的,爱情的魅力正在于它可以不断地进行更新选择。假使用法律规定不许恋人分手,爱情将会是一种酷刑。
你选择了一个人,这并没有什么错;他也曾经选择过你,算他走运。但是爱情的本质是两个独立灵魂的自由选择,这选择体现在时时处处。假使两个人终究散了,这也不过是极符合根本人性、符合自然法则的庸常之事。世界并没有因此更坏,反倒是那种具有专制主义色彩的“从一而终”论,倒更是对人性的根本反动。
罗素是从哲学的角度去理解爱情的,但以这种哲学概念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是困难的,尤其是在中国这种情感预设制的社会伦理至上的地区存在几千年。所以,严格的讲,我们很少很少的人有过或有着哲学式的爱情。
什么是爱情,这就是哲学家们一直在追问的东西。哲学家们都不敢轻易地给它一个肯定性的准确定义,而只能以否定式的格式,排除非是的逻辑来描述,这就是它的神秘。
当然,我们完全可以不必理会罗素、叔本华、柏拉图等,也不必去理会什么哲学及其哲学式的爱情。完全生活以婚姻为爱情的模式之中,并在其中去领悟和称颂的各种爱情观,因为我们并不坚信灵魂永生,不在意灵魂这个与神沟通的器官,更看重身边固定有个人或一堆人,让他人为"我的生存"的担负起更多的职责和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