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在《尽心上》中曾写过“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王阳明在《传习录》说过“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那么,良知到底是什么呢?今天赵老师就在语文课上抛出这个主题。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令我感触颇深……首先我知道了良知存在的最高价值——树立行为规范和内心的感知。我们只有时时刻刻明白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断,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心中都有规划。并且做到孔子提倡的一日三省,才能凝聚道德共识。从个人层面的自知跨越到社会层面的共知(共识)。其中引领我们前近跨越的那便是文明至上的产物——良知。
其实,良知体现的地方很多。古人也一生在追求与提倡良知。如:“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中我们不明白了做人要有感恩之心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我们不明白了做人要有爱国之心,天下大事的兴盛,灭亡,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吗?“恻隐之心,仁之端也”。中我们不仅明白了做了要有恻隐之心,还提倡了庄子的理论。良知现如今也被今人所推崇。XI爷爷在多次重要讲话中倡导“知行合一”也就是所谓的“良知”。王阳明也曾在自己的著作中多次写过。2008年上演的汶川大地震,我们看到的不只是自然的灾害,家破人亡,更是看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良知。从这个事例,我们不能否认《三字经》中的“人之初,性本善”中所得出的道理,每个人心中都有良知。
良知是一个人生命中最重要的构成,又有多少人认为良知是遥不可及,不可侵犯的圣物?生活中还是有一些人为了金钱地位与权力,为了自己的一己私欲,还是会昧着良心做事。就比如拿违规电器产品来说。截至2017年底,全国共检查电器产品生产企业9711家,查处各类非法,违法生产企业814家,关停取缔81家,立案查处542件,扣押不合格电器产品4.9万余件,销毁2.9万余件。一个多么活生生的实例,一个个多么触动人心,引人深思的数字。所以,我们不能否认世界上还是有一些没有道德底线的人。
良知是你行动的动力,行动是你良知的表现。所以,我们尽量争取在学校做个好学生;在家中做个好孩子;在社会做个好公民,并用“好学生”“好孩子”“好公民”时刻衡量自己,告诫自己。真正传承孔子提倡的“仁义礼智信”发扬并传承给子孙后代。致良知不是简单的做善事,我觉得更是一个人思想观,道德观内心深处的体现。因此,我们从现在做起凡事都要深思熟虑,事事都要对得起良知。这样,回首往事才会无愧于心,展望未来才会充满信心。
家是小国,国是大家,只有家旺,国旺,才能完成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使中国真正成为世界强国,“大中国”两个一百年才不是梦想。少年强则国强,让我们真正做一个面对良知当之无愧,有良知,懂良知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