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子在北方是比较少见的,偶尔有,也大多是在家庭院落的影壁前后或者公园某处有几株或几十株不等,由于气候、地理的原因成片的竹林很少。
我见的最多的竹子是在中条林局院子内,院子西侧靠近围栏处有一小片竹林,大约有三百多株,郁郁葱葱,周围长有冬青、塔松和一些不知名的树种。工作之余,在竹林旁边转转,看看竹子的长势,瞧瞧竹子的枝节。
我喜爱竹子。在我生长的农村,竹子被看做一种高贵、高雅的象征,大户旺族、书香门第人家一般在庭院栽植几株竹子,虽然只是寥寥几株,已经提升了庭院主人的品味,从中透射出家庭的文化修养、经济状况。
我喜爱竹子,因而也喜爱文人墨客赞扬竹子的文章。古人多以高雅、虚心、乐于奉献的美德来赞扬竹子,历代写竹子的文人举不胜举,而尤以清代郑板桥为最,他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是流传千古的佳句,可说把竹子顽强不屈的精神品质写得淋漓尽致。竹子在荒山野岭中默默生长,无论是贫瘠的土壤,还是岩石的缝隙,她都以坚韧不拔的毅力顽强生存,一年四季经受着狂风暴雨、严寒酷暑,但竹子始终“咬定青山”、顽强向上、无怨无悔。明太祖朱元璋的《雪竹》“雪压枝头低,虽低不着泥。一朝红日出,依旧与天齐。”诗人邓括的《题画诗》“阶前老老苍苍竹,却喜长年衍万竿。最是虚心留劲节,久经风雨不知寒。”都是人们赞颂竹子的经典名句。
我喜爱竹子,特别是有关竹子的图画,我国古代有许多画竹的名家,竹画我国在魏晋南北朝就已经出现,隋唐得到了发展,出现了王维、吴道子等名家,至宋代出现繁荣,到了明清两代,竹画的技艺达到了高潮。在众多的画家中,郑板桥的画竹堪称为一绝。他擅画兰、竹、石、松、菊等,而画兰竹五十余年,从竹子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象中得到启示,激发情感,借助于笔墨,挥洒成“画中之竹”。原山西省林业厅厅长李里是我们三公村人,李老师从董寿平大师,擅长画山水、梅竹,山水源于他对三晋大地的热爱,梅竹代表着李老做人的精神风格。2011年在村里举办了他的书画展,2013年李老将自己创作的14幅大型画作展出并赠送村里,今年出版的《三公村志》就有李老的书画作品。我没有见过李老的面,但看过李老的作品,感到他的作品有一种清雅之风,有一种自然之美,有一种家乡情怀。
我喜爱竹子,因为竹制品是家庭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我的家中就有竹子制作的竹凉席、竹家俱、竹胶板、竹筷、竹椅、竹扫帚、竹工艺品等,可见竹子已与我结下了不解之缘。
(原创作者:中条护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