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不懂乡愁,经年已去,当体味到离人心上秋,风雨散落点点愁时,那深切乡愁滋味悄然漫过生命的沙滩,才恍然惊觉:自己早已不是少年。
其实自从人脱离母体,本就是一个渐去渐远的过程,我们无法违背这一自然规律,我们能留住的只有打包的记忆与割舍不掉的种种美好的情感,我们在感慨"身世浮沉雨打萍"的人生际遇时,因为乡愁强大的推动力,我们内心深处因此有了坚实的依托。我们在故乡悠远的目光中丈量自己的脚步,挺直我们的脊梁,我们是故乡的代码,故乡是我们的人生密码,我们在精神上从未离开它,我们在乡愁滋养里逐渐成长、强大。
离开故乡时,我们心里就种下了乡愁,它在地图上闪光:山高水长,层层梯田延伸……上面栽种着父辈的辛劳,放飞着我们的希望,高天厚土,生生不息。无疑,乡愁来自于那个你持久生活过,并产生归属感的地方。乡愁是对那段生活整个气质的怀念,一个人在其中可以自然而然清晰看到并认识了自己。
离开故乡后,我们在彼此交谈的话语里泄露乡音,几个简单的音节配以特殊抑扬顿挫的声调,于是走出省,同一省的是家人;出国后,中国人是亲人。"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因此,生活中的乡愁是立体的,乡愁可见,乡愁可闻。
去一个地方,看好一个人,最终拍板的倒要看自己的胃口是否妥帖。毕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任凭时光荏苒,口味代代相传,乡愁是舌尖上的一缕魂魄。有一次,同久居在外的亲友提及乡愁,竟然异口同声眷恋家乡的一味小吃,并因此开始接触烹饪,只为追寻记忆中的味道与那些与之相伴难忘的曾经。
乡愁于我,是春天母亲做的菠菜、韭菜锅贴;夏天的麻汁凉面;秋天父亲炒制的五香花生米,晒制的柿子饼;冬天炸的萝卜丸子……还是家人温暖的怀抱与朴素的人生道理。
乡愁立体,乡关何处?一处有一处的风土人情及农产品地理标志;一地有一地的传说典故及历史人文。乡愁随着我们阅历的增加而增加,乡愁是浓得化不开的对于家乡的情感;是身上每个汗毛孔都与之呼应难解的情愫;是地图上自己标注的刻骨的记号,是此心得以安放的灵魂之所。
乡愁里,无论多深的夜,多重的风霜雨雪,总有一盏灯光亮着,总有一扇门为我们敞开,所以我们才可以心无旁骛从容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