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论救弱国,妙语退秦师。”是民间对烛之武的评价,然而我所了解的烛之武是位不凡的圉正……
圉正意为养马官,在烛之武去说服秦伯之前便从事着这样一个平凡的工作,也如同他的名字一般不起眼——烛之武,烛地叫武的人。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圉正,有着怀才不遇的愤怨;但也正是这样一个小小的圉正,有着不同于常人的舍生取义的大智。
公元前630年,秦晋合兵围郑,就在这国家危难之际,烛之武不愿像激流中的树叶那般随遇而安。身形佝偻、白发苍苍的他不顾年迈,临危受命,毅然决然地“夜缒而出”,冒着生命危险只身前往秦营之中,向秦穆公深入地分析战争的利害。最终他凭借一己之力,挽救国家于水火之中,使郑国人民幸免于难。
这样不顾个人危亡,为国家挺身而出的爱国义士怎能不为我们赞颂?
烛之武的大义也不止于“夜缒而出”,更在于他劝说秦穆公时语言的艺术。说服秦伯之时,他只字不提郑国利益,只是站在秦国的立场上为秦伯分析这其中的利弊:亡郑有利于晋,存郑则利于秦。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烛之武用自己的智慧巧妙的化解了郑国的危难。
小小的圉正在面对那样强大的秦国君主时竟毫不怯懦,有礼有节,他用最清晰的逻辑直击“要害”——对秦国的利弊。
这位妙语连珠,有勇有义又富有智谋的圉正,具有极强的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在那样一个动荡的时代,这种精神就犹显可贵。多数平凡之人在那时都想着如何苟活,因而辗转于各个诸侯国之间,国家前途除“肉食者”外无人问津。这使我想起鲁迅曾在《记念刘和珍君》中所写的一句话:“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烛之武不同于苟活的平凡之人,他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动荡的时局。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自己的性命。
我以为,这样的爱国义士是应用大量的笔墨去记录的,是应为更多的人所铭记的。但在史料中仅有这样一小段来记载烛之武,甚而我也是近日在语文课上才了解到有这样一位大义之士。
“危难之时挺身行,宝刀未老入敌营。但凭三寸不烂舌,说退秦师留美名。”我们本都是平凡之人,如同做着圉正时的烛之武,但我们也要不甘平凡,成为不凡的“圉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