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搬新家了,约我陪他去挑灯具。色彩丰富、琳琅满目、风情各异的灯具,把我的思绪带回二十几年前。
我1974年出生在农村,记忆中村里很穷,点的都是松香油和煤油灯。农村上学很早,冬天5点多天还很黑,学生们要么摸黑走路,要么点一节松香油照亮,风常常把火吹灭,索性不点了,伸手不见五指的夜黑里,肆虐的风声和着深一脚浅一脚的踢踏声伴学生们到校。到了教室,学生们一人拿出一盏墨水瓶做的煤油灯,一颗颗如豆的亮光顿时在教室里丰盈、亮丽、温暖起来。现在想起来,那都是世间一幅最美的画,连那呛鼻的煤油味都是那样好闻。一盏盏桔黄色的灯光下,一张张红扑扑充满稚气的脸就着灯光张大嘴巴朗诵课文,唤醒了沉睡一夜的乡村……
冬天的夜来得早,学生们在煤油灯下做完了作业早早就睡了。大人们觉少,坐在炕背前,就着灶火间一闪一明的灶火谝着闲传唠着家常。除非有紧要事他们才点着煤油灯说事的。在那时煤油是紧俏货,很缺的。马灯和洋蜡也是那时的照明工具,但是因为比较贵,人们大部分时候还是用煤油灯。很多人家都是在两个屋子之间的墙上打一个空洞,放上煤油灯,两个屋子就都能照上亮了。
后来,每家每户都安上了电灯,用的普遍都是15瓦的灯泡,昏昏暗暗的,但总比煤油灯和蜡烛方便了。村里常常拉闸限电,煤油灯和蜡烛还常用得着。那时,谁家要是有个台灯,可真是让人羡慕死了。
再后来,人们用的电灯瓦数增加到了40瓦、60瓦、100瓦,到处都亮堂堂的,荧光灯也出现了,虽然瓦数小但很亮堂,更节能环保。再后来,各种灯,顶灯、壁灯、床灯、台灯、落地灯、地灯、廊灯、楼梯灯、声控灯、阳台灯、节能灯……圆的、方的、扁的、各种形状的……走马灯似的出现,让人目不暇接。
二十年来灯的变迁,让我感受到了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生活水平的巨大变化,让我感受到了祖国蒸蒸日上的进步和大踏步的历史跨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