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50年,中国火星1号基地。
基地工程师郑星海正在进行每日一次的例行检查,微型监视器正分毫不差地把图像传到他面前的太空电脑上,基地的计算机也在忠实地履行分析的使命。把数据检查记录完后,郑星海站起身,拉开了连通基地下层的防护板,透过特种玻璃注视着里面的那抹绿色,脸上露出了难得的微笑。
“又在看那些蓝藻啦。”指令长笑着“跳”过来,因为火星上的重力比地球低,但并非为零,所以宇航员可以在火星上跳跃行进。话虽然是玩笑,但他的语气里透着敬畏。
那一抹绿色是蓝藻——经过基因工程改造的,他们赖以生存的蓝藻。
在世界对火星的无人探测顺利进展时,对火星的载人探测和基地建设也提上了日程,但尽管有月球的经验,这一计划还是困难重重。首先就是氧气。火星距地球5500万至4亿公里这么远的距离上不可能反复进行运送,而飞船或基地的储备和再生能力又达不到要求。于是,用蓝藻释放氧气就成了最佳的供给方式。这种千万年前将地球变为有氧环境的古老生物,通过基因工程的改造,将会在人类的太空探索之路上留下自己的身影。
“听说,你一家都是做蓝藻研究的?”看到郑星海默默地点了点头,指令长又问。郑星海沉默了一会儿,打开了话匣子。
“其实从我爷爷奶奶那一辈起,我家就开始对蓝藻的供养效应进行研究了。我爷爷是这一理论的提出者。当时,制氧问题是火星载人探测任务的瓶颈,这是开拓性的一步。后来,人们又发现,蓝藻的制氧效率还是太低,常规手段需要的时间太久。于是,我爷爷领导科学家进行了研究,确定了用基因工程改良蓝藻的方向。”
“这时我爸爸已经加入工作,作为研究员,他不但全力进行实验研究,还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新方法。大概的原理是用特殊的染色剂对蓝藻的基因进行染色,再利用基因识别库和超级计算机,对基因上的靶点进行筛选,最后对靶点进行改造,大幅度地扩大蓝藻的制氧力。这一方法随即被采纳,但仍需要大量的实验。前前后后十年的时间,我爸都在做实验、培养、分析,最后才研发出现在我们基地里的这些蓝藻。可惜的是,”工程师又沉默了一会儿,“我爸最终没能看到他的蓝藻上天。在那之前,他积劳成疾去世了。”
指令长也沉默了。
“后来,国家征召第一批工程师前往太空。我就报名了。其实我最大的梦想就是能看到这些我父辈们的心血能发挥出作用,为太空探索奠基。如果没有他们的付出,中国现在怎么能成为唯一一个在火星上建设基地的国家?宇航员的训练虽然艰苦,但我完成了父辈们的心愿。”
过了很久,指令长才说道:“其实,他们才是国家航天事业的基石……虽然他们鲜少露面,但他们的贡献,定会铭刻在探索火星之路的丰碑上的!而我们,更不能辜负他们,要接好接力棒!”
就在这时,中国火星2号基地传来了呼叫。“1号1号,‘火星蓝藻裸土试种基地’已到达巡回检查时间,请工程师郑星海准备出发。”
“希望这些小家伙能好好的……”郑星海一边穿舱外航天服一边喃喃地说。
“一定会好好的!”指令长说道。
郑星海愣了一下,笑了起来。
指令长也笑了,“也别忘了和退休的‘祝融号’打个招呼!”
后记:
这些年,中国的航天事业飞速发展,其中最令我期待的就是火星探测和载人飞船。这些成就不由得令人浮想联翩:中国未来的深空探测,会是什么样?这篇文章,就描绘了我心中的未来中国的探火基地。
同时,也以此文致敬为祖国航天事业和各个方面做出贡献的建设者们,是你们托着祖国越飞越高!
也盼望三名在天宫空间站上的宇航员,能够满载星辉,载誉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