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的人生不匆匆
这几年我性格越来越急,每次追剧,无论什么剧,不3倍速度快放,就觉得跟不上心理预期;报个培训班也必须得是速成的,多一天都像是在浪费时间。
本来感觉也不是什么大事儿,直到今天早上,排队坐公交,前面的人掏钱慢,耽搁了两秒,我火气一下就上来了:“你能不能麻利点儿啊,看不着后面那么多人吗?”越说越来劲,最后差点儿和那个人打起来。
过后冷静下来一想,至于吗?多等两秒,车又不会跑了……
洛奇
聂宏斌心理咨询师:
越来越急,正是当前很多职场人每天的真实生活写照,包括我自己也是如此。只不过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相对而言,我能更加及时地察觉到焦虑源,并随之做出相应的调整。
从认知行为学的角度来讲,当个体清楚认识到自身的心理状态并能及时调整自己的认知水平时,就能够有效减轻自己的焦虑。
首先,我们需要清楚认识到目前社会广泛焦急现象的背后,所隐藏的心理机制。在心理学上,将个体的注意力系统分为警觉、定向、执行三大网络,前两者(警觉、定向)与后者(执行)之间的作用是相互拮抗的。简单来讲就是警觉、定向两个网络是让我们将注意力转移到外部刺激上,而执行网络则与之相反,是抑制外界的干扰,帮助个体将有限的注意力资源尽可能多地专注于当前的任务中。
在信息时代,来自外部环境的“噪音刺激”实在太多了。微信、资讯、邮件等多个应用间不停地切换,使我们的大脑系统被训练得越发“敏感”,就像放哨时的士兵,哪怕闭上眼睛也会持续留意着外界的丝丝风吹草动,生怕错过一些“重要军情”。
久而久之,我们的警觉网络不断被强化,而执行网络却被不断的削弱,最终造成注意力系统的失调。其结果就是执行网络再也没有办法制约警觉网络,从而使我们失去专注能力,变得着急、焦虑,精神涣散。
在清楚行为的心理机制后,我们就可以做一些适时的改善措施了。来自爱丁堡大学的SergioDellaSala和NelsonCowan组织进行了一项实验,他们让A、B两组失忆症患者听故事,1小时后回答问题。在这1小时内,A组患者需要继续谈话、看书,B组患者则被安排单独待在房间里休息。实验结果:A组患者对故事的回忆率是7%,B组则达到了79%,几乎是正常人的记憶数值。
可以说改善方法就是及时关闭感知。心理学家Kaufman也曾做过一项调查:72%的人认为自己在淋浴时思维最活跃、创意点最多。原因是当我们在淋浴时感官被封闭了,接收不到外界的新鲜信息,这迫使活跃的大脑转向内在,即聚焦于储存在记忆中的想法和观念。
要想改善焦急的心理状态,就需要迫使大脑进入更多对内的状态,心理学上称之为内省。目前被证实的有效方法有冥想和情绪训练法。冥想是指通过深呼吸、或借助环境氛围等让自己放松下来,屏蔽外界信息,试着与大脑中杂乱的思绪和解。情绪训练法则要求我们能够觉察到自身的情绪,并慢慢面对它、理解它、接纳它,最终尝试去改变它。
面对匆匆人生,学会内省,将步调放慢,这时你会发现,生活似乎也没那么疲于奔命,自然也就不会充满焦急感了。